“连续三个月每天凌晨三点醒,数绵羊数到天亮。”有多少人正在经历这样的夜晚?如今,一款国产新药或许能让这些人重拾好梦。
神经系统药物重大突破,失眠治疗进入新时代
近年来,中国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尤其在失眠治疗上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神经系统类创新药物阿戈美拉汀(Agomelatine)近日成功上市。
作为一款兼具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与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作用的新型药物,它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治疗领域的空白,更为广大失眠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失眠,这个看似“不是病”的问题,却困扰着中国超过3亿人。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指出,超六成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尤其是城市白领和老年人群体。
失眠不只是“睡不着”的简单问题,它可能是焦虑、抑郁、认知功能下降、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前奏曲”。
“失眠不是病,失久了要命。”这句老话一点不假。长期睡眠障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提高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医学界早已将失眠纳入慢性疾病管理体系,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
药物机制独特,疗效显著,副作用更轻
阿戈美拉汀的成功上市,是我国医药创新的一次飞跃。它独特的作用机制让它在治疗失眠的同时,兼具抗抑郁效果,尤其适用于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所导致的顽固性失眠。
这款药物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第一,激活大脑中的褪黑素受体,调节生物钟,帮助人体恢复正常的昼夜节律,促进自然入睡。这一点尤为适合“睡眠节律紊乱型”患者,如常年倒班的人群或老年人。
第二,拮抗5-羟色胺2C受体,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双重机制让其在临床上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持续疗效。与传统苯二氮䓬类药物相比,阿戈美拉汀不形成依赖性,不会引起白天嗜睡、注意力下降等副作用。
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布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使用阿戈美拉汀治疗失眠患者四周后,入睡时间平均缩短了38分钟,夜间觉醒次数减少了近50%,患者普遍反映“第二天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药虽小,作用大。”这款国产创新药的上市,不仅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体现了国家在重大疾病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个真实案例:从“夜不能寐”到“安然入梦”
在北京朝阳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张阿姨,曾因长期失眠伴焦虑前来就诊。
她从事财务工作,压力大,近两年几乎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尝试过保健品、安神茶、中药调理,甚至服用了长期安眠药,但效果甚微,白天容易犯困,晚上脑子像开了“夜排档”。
医生在详细评估后,建议她尝试使用阿戈美拉汀治疗,并配合认知行为干预。两周后,张阿姨反馈入睡时间提前了近一个小时,“脑子不乱想了,白天也不困了”。
一个月后,她的睡眠时间稳定在7小时左右,焦虑情绪也明显缓解。医生在随访中发现她未出现药物依赖或明显不良反应。
这个案例不仅体现了药物疗效,更反映了科学治疗对生活品质的巨大提升。“睡得好,生活才有味。”
如何科学应对失眠?不仅仅靠药物
虽然药物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但医学界一致认为,“药物+非药物”的综合治疗才是根本之道。尤其对于轻中度失眠患者,改变生活方式、调整睡眠习惯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尽量同一时间上床及起床,哪怕是假期也不要打破节律。生物钟就像钟表,乱调一次,全面失灵。
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动,例如看手机、喝浓茶、熬夜刷剧。可以试试听轻音乐、热水泡脚或使用冥想App等方式放松神经。
第三,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安静、昏暗、凉爽,床只用于睡觉,不要“把床当沙发”。
还可以尝试认知行为疗法(CBT-I),这是一种被国际睡眠医学会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通过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行为,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
很多时候,失眠是身体在向我们“喊话”,可能是心理压力、情绪问题、身体疾病在作祟。出现长期失眠时,“不能一味拖,越拖越难治。”
医生的责任:不仅开药,更是为人点亮健康之灯
医生不仅是疾病的治疗者,更是健康的引导者。如今,面对失眠这一广泛存在却常被忽视的问题,医疗工作者应当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意识。
“防病胜于治病。”这是千古不变的医学真理。在失眠的防治中,最重要的不是“临渴掘井”,而是“未雨绸缪”。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才是守住健康睡眠的关键。
国家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把睡眠健康纳入慢性病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线医疗人员,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开展科普宣传,让更多人意识到“睡好觉”的重要性。
结语:治失眠不是梦,科学才是“枕边人”
如今,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阿戈美拉汀成功上市,失眠治疗终于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医药科技的进步,也为数以亿计的失眠患者点亮了一盏明灯。
药物不是万能的,良好的睡眠,依靠的是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及时的干预、专业的指导。正如一句老话说的:“心安枕稳,自然好眠。”
在这个“快节奏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时代,希望每一个夜里辗转难眠的人,都能在科学的帮助下,“一觉到天明”。
参考文献
[1]中国睡眠研究会.2024年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R].北京:中国睡眠研究会,2024.
[2]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阿戈美拉汀在焦虑性失眠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4):215-220.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23—2030年)[Z].北京:国家卫健委,202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