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转自:拇指药略)

更灵活的支付限额管理
作者:西北哽
从昨天开始,国家医保局要推出支持创新药新政策的消息就在圈子里传遍了。可直到7月1日上午开会的时候,医药板块都没什么动静。
说实话,这些年创新药支持鼓励的政策出了不少,也解决过一些表面问题。但最关键的医保支付这一环,一直是铁板一块:集采不停,医保谈判也不松口。
今年年初的时候,医保局就放风要推出医保丙类目录,让商业保险来为创新药。这个设想据说保险公司都不看好,应者寥寥,原因很简单:国家搞不定的支付环节,让保险公司搞定?不赔钱才怪。
7月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支持创新药的若干举措》,自然也提到了丙类目录的内容,但真正支持医药板块在下午翻身大涨的,并不是商业保险的加持,而是《举措》中提到的一个新表述:
▌“合理确定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
这句看似是常规套话,其实是医保局彻底打翻旧有医保定价体系的最强策略。

(摘选自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什么叫“医保支付标准”?简单说,就是患者在报销时医保部门确定的医保基金支付金额。金额内的钱由医保基金和参保人员按比例分担,金额外的钱就需要自费。
就药品而言,医保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100%报销;乙类根据各地情况不同,大概能报销70%。目前所有通过谈判进医保的创新药都是乙类。医保的钱不够怎么办?自然就要让biotech企业降价,降到医保满意的线内。这就是过去几年“灵魂砍价”的由来。
假设10000元一支的药,医保测算下来最多只能支付1400元,那么企业就必须降到2000元以内才有机会进医保。对企业来说砍价幅度80%。
这种“非此即彼”医保准入策略之下,企业要么降价进医保乙类;要么就别进医保。
▌被迫“二选一”
一些不愿降价、或者不能大幅降价的特效药多年来无缘医保,例如这几年常被提到的几款CAR-T、默沙东的K药等,患者都只能自费使用。

(仅包括参与谈判且未谈成的品种)
创新药企业被“二选一”搞得头很大。花了几亿研发出来的新药,刚面世就要打个一折两折,收不回成本不说,对后续创新的打击也很大。2024年开始流行的“出海热”、“BD热”,就是国内市场无法商业变现的无奈之举。
看到这里,不熟悉医保的朋友大概也看出问题来了:如果10000块钱的药,医保只能支付1400元,为什么非要逼着企业降价?多出来的8600元为什么不能自费?
没错,新提出的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就打算这么干!
按照医保局文件,今后参与医保谈判不是谈价格,而是谈判“医保支付标准”。一款新药,医保到底报销多少钱,其实是可以评估出来的:医保内同类药品报销多少钱,新药比老药强多少,几个指标一比较,就能有个大概结论。
比方说,市面上的PD-1都卖1000元一支,医保报销700元,那今后新上市的PD-1想进医保,支付标准大致也会是700元。药企不愿意大幅降价的话,医保支付以外的部分,交给市场来决定。
这一招,顺带把商保也拉了进来:医保报销完之后,如果商保愿意参与,完全可以继续报销药价剩余部分。创新药企在确定药价时,多少留给医保,多少留给商保,多少留给患者,未来博弈讨论的空间会很大。
从调整创新药医保价格,到调整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这背后是国家医保局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
▌从一刀切变为灵活的支付限额管理
而且医保局已经设计好了,能通过调整支付标准来控制医保支出。文件显示:允许医保目录内创新药在销售超出预期、增加适应症等触发降价的情况下,通过谈判合理调整医保支付标准。
以往医保内创新药增加适应症或者续约时,免不了还要再次降价。但今后,创新药不用降价,而是“调整医保支付标准”:药品畅销,药企回笼资金更快,企业经营能力变强,医保报销就减少些,这就非常合理了。
一番操作下来,麻烦的事交给医保局,获得利好的是创新药企业。
其实推而广之,集采药也可以采用类似思路:每种集采药品固定报销金额,患者愿意用仿制药的基本全报销,愿意用原研药的就自费补齐药价。
这样老百姓的抱怨或许会少很多,医生也不用担心“麻药不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