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胃胀难受反酸水,喝了热水缓一缓,久而久之已经习以为常——你以为只是胃肠小毛病,其实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惹的祸。
很多人都认为,“幽门螺杆菌”这种东西只存在于中老年群体,但实际上,年轻人中检出率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长期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巨大、爱吃辛辣油腻的年轻打工人,这种看不见的细菌极易悄悄地钻进你的生活。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常被忽略的胃药:多司马酯片。
听起来像某种复杂的学术名词,其实它早已默默陪伴临床多年了。
这种药起效直接简单,作用就是保护胃黏膜,仿佛给胃壁穿上一层“保护衣”——胃部不舒服、黏膜损伤、经常泛酸反胃的人群,其实都能从中得到帮助。
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随意服用这种药,用药过程中,有一些事项尤其需要注意。
首先,你可能并不了解,多司马酯是一种纯粹的胃黏膜保护药,它不作用于胃酸分泌,而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表面。
和其他药物不同的是,多司马酯口服后不进入血液循环,只在胃内局部起作用,之后以原型从粪便中原封不动被排出,没有任何药物堆积的风险。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多司马酯还能降低幽门螺杆菌带来的风险。胃黏膜就像胃功能的“屏障”,一旦保护功能减弱或受损,幽门螺杆菌就容易趁虚而入。而多司马酯能有效加强黏膜的防线,让病菌少了可乘之机。
先说一说它能够缓解的几类胃病症状,这些症状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首先就是慢性胃炎造成的一系列难受感觉,比如进食后胃胀痛、反酸烧心。这类症状往往和胃黏膜损伤有直接关系。多司马酯在黏膜上形成保护膜,缓解刺激性的酸性物质直接作用于黏膜,帮助胃壁安然度过“消化高峰期”,不少患者服用后明显觉得“胃里舒坦了”。
其次是服用抗炎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类药物)给胃造成的刺激。很多人由于疼痛或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这些药物,胃却难以承受刺激,多司马酯可以在服药同时保护胃黏膜,让胃肠道免受损伤。
再者是胃溃疡以及胃黏膜糜烂所带来的胃部不适。临床上医生也经常配伍多司马酯,帮助胃黏膜在药物保护下慢慢修复损伤。
还有一种情况是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的胃粘膜修复期。很多人在经过根除治疗后感觉胃部不舒服,其实是之前损伤的胃表面需要时间恢复,这时候医生常选择多司马酯,“温柔地”帮助胃黏膜自我修复。
话虽如此,多司马酯有着自身独特的药理特点,也因此,用药过程中需要留意以下3点。
第一,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和轻度呕吐,虽然比例不高,但也需要注意。如果服药期间感觉胃肠不适加重了,及时和医生沟通,必要的话调整用药方案。
第二,服用多司马酯片时不要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由于它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如果同时服用其他治疗目的的药物,就可能会影响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和疗效。建议与其他口服药物至少隔开半个小时到一小时,以确保药效。
第三,虽然多司马酯不被吸收进血液,药理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或有特殊体质的人群,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服用。
现实生活中,有些患者误认为胃药就是可以随便服用的“养胃品”。事实上,即使是多司马酯这种比较安全的胃药,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随意服用就可以解决所有胃病的。
值得一说的是,在一些地区,多司马酯片也成了家用药箱常备的小药片。山东、河南、福建等地区的一些基层药店,常年备有多司马酯片,许多人以为吃了它就能包治百病。可是,药物使用过于随意,反而不利于真正的疾病治疗。
药物,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双刃剑”。真正科学合理的用药,从来都不是盲目服用,而应做到用药精准化,对症施治。多司马酯片也是如此,每日标准药量一般为0.2g,每天三次饭前半小时服用,正确用法最大程度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规避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胃部健康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平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定期进行胃部检查也是必要的。
人们常说:“胃不舒服,小问题忍忍就过了。”但胃黏膜损伤、炎症久不处理,可能会逐渐恶化,甚至增加了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
而多司马酯片并不是“神药”,更像一位尽职的守门员:把胃壁保护得严严实实,让可能进入的有害菌无处落脚。但记住,这个守门员只有你用对剂量、正确服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顺带一提,虽然多司马酯不进入血液循环,但胃功能严重异常或排泄困难的人也需谨慎服用。如有其他严重胃病或消化道疾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科学检查和正规治疗。
最后想叮嘱你一句,如果你经常胃痛、胃胀、无故泛酸,小心可能是胃给你出了个提示:胃黏膜受损了,别忽视这一点小信号。
本文所引用的内容均来源于公开发布的研究资料,作者与相关产品或企业不存在任何商业利益关系,力求客观、中立。文章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具体临床决策应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