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突然从加沙南部大规模撤军,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这场持续了半年之久的战争,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国际社会的压力,让以色列不得不收手?
联合国安理会3月25日通过决议,要求在斋月期间立即在加沙地带停火。此外,4月1日以军空袭造成多国援助人员死亡,使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
在国际舆论和外交压力下,以色列不得不考虑战略收缩,以避免被进一步孤立。
但以色列真的在乎国际社会的看法吗?多年来,联合国多次谴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做法,但以方似乎并不为所动。这一次,真的是国际压力发挥了作用,还是有更深层的考量?
战争陷入僵局,以军疲于奔命?
据媒体报道,以军在汗尤尼斯地区遭到哈马斯的多次伏击,造成大量伤亡。
以军方面已有604名士兵阵亡,3193人受伤。而在加沙一方,超过3.3万人死亡,230万人口中有190多万流离失所。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以军在汗尤尼斯作战4个月,却难以摧毁哈马斯武装,解救被扣押人质。长期消耗战让以军疲惫不堪。
与此同时,以色列北部与真主党的冲突升级,更多兵力被调离加沙。综合种种因素,以军选择撤出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战争真的结束了吗?就在以军宣布撤军的当天,哈马斯仍在向以军发射火箭弹。双方的深层矛盾并未化解,停火协议也尚未达成,局势恐怕还远未平息。
伊朗虎视眈眈,以色列岂能腹背受敌?
4月1日,以色列对伊朗在叙利亚的大使馆实施空袭,导致包括两位革命卫队指挥官在内的数人丧生,此举激起了伊朗的强烈愤怒。
伊朗发誓要对以色列进行报复。面对伊朗咄咄逼人的态势,以色列岂能在加沙陷入泥潭,腹背受敌?
有分析认为,从加沙南部撤军,是为了腾出手来应对伊朗的威胁。以色列需要重新部署兵力,准备应对更大的危机。毕竟,伊朗才是以色列眼中的头号威胁。
而伊朗真会对以色列动手吗?双方多年来剑拔弩张,却始终没有直接开战。这一次会例外?以色列对伊朗的担忧,会不会有些过虑了呢?
结语
以色列从加沙南部突然撤军,看似意外,实则冷静分析后并不难理解。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真的就此划上句号了吗?
国际社会的呼吁、战场上的僵局、伊朗方面的威胁,哪一个才是压垮以色列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争的阴霾还未散去,和平的曙光仍未到来。以色列撤军的真正原因,也许还有更多未知的谜团有待揭晓。你怎么看待这次撤军行动?以色列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