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
在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了这样一句话:“回顾‘十四五’这五年,遇到的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
正视困难,客观看待成绩。这样的表达很务实,正像扎扎实实前进的中国经济一样。
今天的成绩,就是明天进步的基础。“十四五”成绩单里,河南的分量有多重?

民企数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以一隅见证中国经济的活力
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民营经济占比超过一半。本次发布会透露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的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
民营企业的快速增加,意味着中国的营商环境在不断改善,
从河南来看,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实有民营经济主体达1090.1万户。从占比上看,占中国民营企业总数接近五分之一。
民营企业分布在河南的各行各业,支撑着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也构成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2024年4月以来,河南民间投资已连续14个月高于全省投资增速。尤其今年以来,更是保持着两位数左右的增速。这与河南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为民营企业,扫清各种发展障碍有很大关系。
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发展信心更足,河南以一隅,见证着中国经济的活力。

火热的河南消费市场 展示着内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过去4年,中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
之所以如此,离不开两个字:“内需”。
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指出,过去4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
而在河南,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同样以亮眼的表现,为中国经济向好,发挥重要作用。
细心的网友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如今每到统计部门公布月度、季度、年度经济数据时,河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是被媒体议论最多的数据之一。这都要归因于河南消费的亮眼表现。
今年以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仅增速呈逐月加快态势,且始终排在全国前列。
在河南人的购买清单里,电脑、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销量最多的产品,也恰恰拉动着相应类别的制造业,增速排在全省前列。
河南拥有近一亿常住人口,超大的市场规模,火热的消费市场,正见证着内需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贡献。

河南用制造业和粮食安全 支撑起中国的抗冲击能力
如果说民营经济和内需,构成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那么,制造业的钢筋铁骨、牢牢端在手上的饭碗,则给了中国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的底气。
这两方面的成绩,同样充满着河南分量。
在介绍“十四五”期间的成绩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提到,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这些产业基础,让我们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河南以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发挥着挑大梁作用。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专门点名河南等工业大省,“挑大梁的作用充分发挥”。
今年5月,河南的制造业门类再“+1”,补上了“其他采矿业”的空白,成为集齐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1个大类行业的极少数省份之一。这也让河南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更强,制造业根基更加稳固。

发布会上,郑栅洁在回答大象新闻记者提问时还提到:“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去年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而这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和抗冲击能力,同样离不开河南所发挥的压舱石作用。
(大象新闻记者 宋迎迎 于佳敏 实习生 梁奕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