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齐魏两国都是轮流称霸的诸侯国!当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盟时,两人私下散步聊天在一起讨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什么是“国宝”!
惠王认为他有十颗硕大无比的、可照亮十二乘车子的珍珠乃是一国之宝,而齐威王则认为珍珠非宝;他有四位镇守国土,使四方诸国不敢来犯的武将,才是真正的国宝。
齐威王的话的确是有远见卓识,不可多得的高论。战国时代,战乱纷争,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机遇均等的情况下,都认识到人才竞争至关重要,得人才者得天下。
燕昭王要雪国耻,专门垒起黄金台,延请天下贤士,以至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魏国的乐毅纷纷来投奔他,后来他采用乐毅的谋略,果然大败齐国。
燕昭王在即位27年之后,终于洗雪了破国杀父之仇,燕国也逐渐从战争创伤中复兴起来。三国时代也是这样,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靠武功,实力雄厚,刘备、孙权实力不及曹氏集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谋”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样,三国君主都要招贤纳士,建立自己的智囊人才集团。事实证明各国的智囊集团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就拿刘备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高瞻远瞩,鞠躬尽瘁地推行“隆中”路线,不可能形成鼎足一方的局面,如果没有“三结义”的关、张和“五虎将”,他也不可能从毫无“基亚’到占荆襄、取西川、夺汉中,建立他的蜀汉政权。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单位,企业也是如此。单位搞得好不好,企业有没有经济效益,领导用人的政策至关重要。有了人才,单位可以由乱而治,企以扭亏为盈,没有财富可以创造财富。这样,一个乡村就富起来了,一个就开始发展繁荣起来,这个人才之宝,不是比你拥有百万千万财富更具有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