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2025年07月02日23:42:06 历史 1306

在东亚现代化进程的坐标系中,日本风俗业如同一个复杂的多棱镜,折射出这个岛国从保守到开放,从贫穷小邦到经济大国的转变。

当15世纪的葡萄牙商船驶入长崎港,日本港口的“游女”最早开始从事风俗业。谁都没料到,这个行业后来会无比“辉煌”,影响日本国运。

19世纪末,明治维新打破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仅仅活动在港口的风俗业开始向外扩张,“游女”甚至远走中国、东南亚。

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 天天要闻

近代,日本打造军队的收入,就包括东南亚卖春所得。

这种服侍外国人的传统,在二战后进一步发展,美国驻军时代的日本,形成专业为美军陪侍的组织。

这一组织后来扩散到民间,就是日本今天各种红灯区、泡泡浴的鼻祖。

今天提起日本风俗业,不仅是冠绝亚洲的存在,更是全球同行业的翘楚。现代日本甚至因为过于开放,几次被联合国点名,日本政府却无动于衷。

乍一看,日本风俗业的发展脉络清晰,但其中还是有不少谜团。

那么,这个行业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好面子的日本政府,会运行风俗业越做越大?这个产业现在对日本影响多大?

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 天天要闻

【一】

日本游女:因海而生,因海而强

15世纪末,日本列岛陷入战国割据,但列岛四周的海域却悄然成为东亚贸易的黄金通道。

中国明朝的生丝、朝鲜的棉布、东南亚的胡椒,在长崎、堺港等自由港汇聚,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水手们对娱乐服务的旺盛需求。

古书《长崎夜话草》记载,16世纪中叶的长崎港,每日停泊商船达数十艘,港口周边逐渐形成"游女町",贫苦农家女以"渡唐船游女"的身份,为外国水手提供陪侍服务。

这些被称为"唐行小姐"的女性,多数来自九州南部的贫困乡村,在人口贩子的中介下进入风月场所。

她们的服务涵盖歌舞表演、语言翻译乃至侍寝,外国水手和日本女子缔结"露水婚姻"的现象也很多。

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 天天要闻

德川幕府建立后,政府对“游女”采取了既歧视又利用的双重政策。

1617年幕府颁布《游女屋禁制令》,将游女集中安置在城外的吉原区域,用土垒和沟渠与居民区隔离,形成类似西方的红灯区制度。

这种空间隔离政策,背后是清晰的财政逻辑。

幕府设立游女役所专门征收“风花税”,据《宽政重修诸家谱》记载,18世纪中叶,吉原游女每年缴纳的税金,占江户幕府财政收入的1.2%,成为幕府重要的财政来源。

这种将传统禁忌转化为财政资源的治理方式,奠定了日本风俗业"非法而合法"的格调。

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 天天要闻

当19世纪黑船来航打开国门,风俗业的经济功能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面临富国强兵的巨额财政压力,竟系统性地推动“女子海外兴业”计划。

1868至1908年间,超过100万名日本女性被输送至南洋、美洲等地从事卖春业,她们寄回的外汇成为日本购买军舰、建设工厂的原始资本。

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些被称为“娘子军”的女性贡献的资金占日本军费的15%,思想家福泽谕吉曾直言:“日本战胜清国,靠的是西洋的枪炮与东洋的娘子。”

这种将女性身体转化为国家资本的奇观,在世界现代化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 天天要闻

【二】

美国人走后,风俗业开始爆发

海外卖春所得,让日本在20世纪初崛起为东亚一霸。但随后的漫长战争,让日本陷入泥潭,直到二战战败,日本被美军长期占领。

1945年夏,麦克阿瑟的一纸命令,意外成为日本风俗业转型的催化剂。

为防止美军士兵骚扰日本平民,日本政府设立"特殊慰安设施协会",在东京、大阪等城市划定专门区域,为美军提供陪侍服务。

据《慰安设施档案》记载,1946年初共有5.5万名女性加入组织,她们每天接待美军士兵达1.5万人次。

虽然这一制度仅维持两年即被废止,但却使风俗服务业“正规化”,成为战后经济重建的“特殊产业”。此后日本风俗业快速发展,直到1956年《卖春防止法》颁布,风俗业进入“地下化转型”。

法律虽禁止直接卖春,但对"边缘服务"网开一面,催生了泡泡浴、比基尼酒吧等新型业态。

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 天天要闻

1968年,日本GDP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狂欢将风俗业推向巅峰。

70年代,新宿歌舞伎町的俱乐部一晚消费可达数百万日元,银座的陪酒女月收入超过普通白领,甚至出现"风俗业经济学"的说法。

1980年代,日本成人电影年产量突破5000部,色情演员成为大众文化偶像,这种产业升级,使风俗业从线下服务拓展到文化产品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经济泡沫破裂后,风俗业居然展现出惊人的逆周期特性。1990年代日本失业率突破5%,但风俗业从业人数却增长30%,形成"越萧条越繁荣"的奇特现象。

在东京秋叶原的“女仆咖啡厅”,到各大城市出现的未成年“援助交际”,年轻女性通过出卖身体换取生活费成为公开的秘密。

据日本媒体调查,2000年约有120万女性从事各类风俗相关工作,其中近半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这种“学历与身体的双重出卖”,成为平成时代特有的社会景观。

但在风俗业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结构。

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 天天要闻

从江户时代的“游女就是贱民”制度,到现代职场的“女子社员”歧视,日本女性始终面临“要么依附男性,要么出卖身体”的二元选择。

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企业大量裁撤女性正式员工,据日本劳动省数据,2005年女性非正式员工比例达63%。

这些从事派遣、临时工的女性,时薪不足正式员工的60%,成为风俗业的主要后备力量。

在东京都江户川区的风俗派遣事务所,甚至出现“白天做便利店店员,晚上当风俗女”的两栖从业者。

出身单亲家庭或贫困地区的女性,从小缺乏教育机会,成年后难以进入正规职场,往往重复母亲或亲戚的生存模式。

在九州熊本县的天草地区,历史上曾是“南洋姐”的主要输出地,如今仍有17%的女性从事风俗相关工作,形成“祖母-母亲-女儿”三代风俗的家族链条。

这种结构性贫困,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0年发布报告,指出日本存在“制度性儿童性剥削”。但日本政府却以“文化特殊性”为由,拒绝接受国际监督。

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 天天要闻

【三】

日本的文化特色,联合国管不着

风俗业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体现为一种矛盾的“双重认知”。

一方面,从平安时代的《枕草子》到现代的《失乐园》,文学作品不断将风月场所浪漫化为“物哀美学”的载体。

另一方面,明治维新以来的历次道德改革,都试图取缔风俗业,却始终未能成功。

这种矛盾在2020年代达到新的高度:当疫情导致200万人失业,风俗业成为许多家庭的救命稻草。日本社会舆论的批判消失了,甚至出现"风俗业是兜底"的奇特论调。

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 天天要闻

现代日本年轻人,对风俗业的态度更趋复杂。

2023年日本NHK调查显示,62%的20代年轻人认为“风俗业是个人选择”,仅有21%表示“坚决反对”。

这种观念转变与,网络文化的普及密切相关:在社交媒体上,“风俗体验”成为炫耀资本,“援交日记”类博客拥有百万级点击量,甚至出现指导高中生从事援交的“攻略指南”。

这种亚文化的流行,使风俗业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青春叙事的一部分。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俗业更成为日本文化输出的特殊载体。

贡献15%军费,女大学生从业选择,日本风俗业为何一直蓬勃壮大? - 天天要闻

涩谷的牛郎俱乐部吸引着东南亚富豪,大阪的温泉旅馆则因“特殊服务”成为中国游客的隐秘目的地,成人电影更通过互联网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

这种“情色软实力”的扩张,与日本政府推动的“酷日本”国家品牌战略形成微妙呼应,尽管官方从不承认,但风俗业确实在塑造着日本的国际形象。

当2025年的旅游旺季到来,东京新宿的歌舞伎町依然灯火辉煌,与15世纪的长崎游女町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这个历经幕府、明治、昭和、平成、令和时代的特殊产业,始终顽强地生长在日本社会的肌理之中,既是经济压力的宣泄口,也是性别压迫的纪念碑,更是文化矛盾的集合体。

或许正如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所言:“不理解风俗业,就无法真正理解日本现代化的复杂性。”

在这个意义上,日本风俗业的百年历史,不仅是一部产业兴衰史,更是一部浓缩的日本社会精神史,映照着这个民族在传统与现代、道德与欲望、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艰难跋涉。

参考资料:

1.《关于日本的风俗业》,李敏

2.《日本“南洋姐”海外输出的原因》,朱忆天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知名相声演员在18时30分逝世!享年68岁 - 天天要闻

知名相声演员在18时30分逝世!享年68岁

7月1日,记者从贵林社工作人员获悉,江西省著名笑星、相声表演艺术家原江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万新明先生(艺名“小筱贵林”)于2025年7月1日18时30分在南昌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日本企图吞并琉球的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日本企图吞并琉球的历史事件

《中国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学刘东教授主编,10位海内外高校学者任编委,定期扫描海外中国研究前沿学术成果。本辑从数十种海外顶尖学术期刊精选论文32篇、书评12篇,所涉学科广阔,涵盖人文学科各细分领域,探讨了诸如青铜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唐代宦官世族政治、宋代的艺术史艺术、明清时期的白银供应、清代邸报的发行与流通、...
历史上的今天京师大学堂建立 - 天天要闻

历史上的今天京师大学堂建立

京师大学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10),是北京大学在1898至1912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1,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批国办
南京:为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 天天要闻

南京:为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当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2025年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贵祥、谢桂英举行熄灯悼念仪式,两盏灯箱逐渐熄灭,两位幸存者的照片从彩色变为黑白。截至目前,南京市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26人。7月2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熄灯悼念...
徐向前元帅及黄杰同志生前物品捐赠仪式在山西举行 - 天天要闻

徐向前元帅及黄杰同志生前物品捐赠仪式在山西举行

中新网忻州7月2日电 (记者 胡健)记者2日从山西省文物局获悉,徐向前元帅及黄杰同志生前物品捐赠仪式1日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徐向前元帅纪念馆举行。7月1日,徐向前元帅及黄杰同志生前物品捐赠仪式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徐向前元帅纪念馆举行。山西省文物局 提供 这批捐赠物品包含徐向前及黄杰生前书籍文件、生活用品、历史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