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2025年07月03日05:52:06 历史 1310

1938年,上海

李鸿章的外孙张志沂,举起了装满药水的针管,悄无声息地溜进了女儿张爱玲的房间。

此时的张爱玲,已经像一具被人抽掉骨头的布娃娃,在床上躺了近半年,奄奄一息。

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 天天要闻

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她的亲生父亲。

是他,在半年前将18岁的张爱玲毒打到半死;也是他,下令将女儿囚禁在这间空屋里,任其自生自灭。

可如今,他却又扮起了“救主”,每天背着所有人,偷偷来给女儿注射续命。

这诡异的一幕,究竟是虎毒不食子,父亲最后的良心发现?还是比毒打更恐怖的,一种驯兽般的精神控制?

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得把时间拨回一切的原点——1937年那个火星四溅的夏天。

一、一根筋的女儿,没面子的爹

1937年的张家,早已没了祖上李鸿章的赫赫荣光。

户主张志沂,一个典型的末代遗少,守着祖产,抽着大烟,最大的念想,就是维持住那点可怜的“体面”和一家之主的“规矩”。

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 天天要闻

偏偏,他生了一个最不守规矩的女儿,张爱玲。

那年8月,战火烧到了上海,张爱玲的生母黄逸梵从国外回来避难。

张爱玲听说后,便给母亲写信,说自己在继母孙用蕃手下过得如何压抑。

黄逸梵心疼,便接她去外面的饭店住了两周。

问题就出在这。年仅17岁的张爱玲,骨子里那股“犟劲”上来了。

她恨父亲不答应自己留学,更恨继母的冷言冷语,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走的时候,故意没跟继母打招呼。

在她看来,这是无声的反抗。但在张志沂看来,这就是“大逆不道”。

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 天天要闻

家里的保姆何干,看着从小长大的大小姐,心里直打鼓,劝了句:“去跟太太说一声吧。”

张爱玲头一歪,没听。她不知道,这一走,就等于亲手点燃了自家豪宅的火药桶。

二、那个下午,他没把她当女儿

两周后,张爱玲回到家。

一进门,就撞上了继母孙用蕃阴沉的脸。“你到哪里去了?怎么走了也不说一声?”

张爱玲把脸扭向一边,懒得搭理。

就是这个动作,彻底引爆了孙用蕃。

她一个箭步冲上去,抬手就给了张爱玲一巴掌,嘴里尖叫着:“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母亲!”

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 天天要闻

张爱玲被打懵了,但她是谁?是那个日后写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张爱玲。

她下意识地抬手就要还击。

手还没碰到继母,就被两个老妈子死死按住。

而孙用蕃,则立刻上演了一出绝佳的“受害者”戏码,一边哭着跑上楼,一边对闻声下楼的张志沂喊:“她打我!她打我!”

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 天天要闻

接下来的场面,彻底失控。

张志沂,这个抽着大烟、满腹牢骚的男人,看着眼前这个“忤逆”的女儿,所有的怨气、失意和对“失控”的恐惧,瞬间化为了一股邪火。

据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后来在《我的姊妹张爱玲》一书中回忆:“他揪住姊姊的衣领,拳头和皮鞋劈头盖脸地落下来……幸亏,我祖母留下来的佣人何干不顾一切去把他拉开,姊姊才没有真的被他打死。”

注意这个细节:一个外人,都觉得再打下去要出人命了。

何干抱住张志沂的脚,才让他停了手。

可遍体鳞伤的张爱玲,此时却做了一个最不明智的决定。她挣扎着爬起来,冲向电话,要报警。

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 天天要闻

“家丑不可外扬”,这五个字,是张志沂这类旧派人物的命根子。

女儿的举动,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他双眼通红,举起身边一个沉重的青瓷大花瓶,朝着张爱玲的头就砸了过去。

花瓶碎裂,女孩倒地。

这场所谓的“家法”,至此,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纯粹的、残忍的战争。

三、他不让你死,也不让你活

张爱玲没有死,但她被彻底囚禁了。

她住回了自己原来的卧房,但里面的东西被悉数搬空,成了一座真正的牢笼。父亲下了死命令,除了送饭的何干,任何人不得与她交谈。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张爱玲每天在空屋里跳操,锻炼身体,盘算着如何逃跑。

而张志沂,则用沉默和无视,享受着将这个叛逆女儿彻底踩在脚下的快感。

转折点,发生在大半年后。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精神折磨,张爱玲患上了严重的痢疾,每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高烧不退。

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 天天要闻

张志沂知道女儿病了,但他既不请医生,也不给药。

有人说,这是纯粹的狠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更为复杂:他恨女儿,但又不能让她就这么死了。如果病死在家里,他张家的“面子”往哪搁?

就在张爱玲命悬一线时,那个忠心的保姆何干,再次站了出来。

她一反平日的卑微,第一次对张志沂说出了硬话:“如果再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出了什么事情我不负任何责任。”

这句话,点到了张志沂的死穴——“责任”和“面子”。

于是,我们文章开头那诡异的一幕,便上演了。

张志沂开始亲自给女儿打针。他不请医生,因为他不愿外人知道家里的丑事;他亲自上手,因为这能让他维持一种“你的生死由我掌控”的绝对权威。

这救命的一针,更像是一根无形的锁链。它传递的信息是:我不让你死,你也别想逃,你必须活着,继续接受我的“改造”。

这,是比拳脚相加更令人不寒而栗的精神凌迟。

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 天天要闻


四、世上本就没有救世主

1938年初,靠着消炎针和何干的精心照料,张爱玲的身体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她趁着看守换班的空档,成功逃离了那座囚禁了她大半年的地狱。

她奔向了谁?她奔向了自己心中最后的希望——亲生母亲黄逸梵。

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 天天要闻

读者看到这里,或许会松一口气。但现实,往往比故事更残酷。

很多人骂张志沂残暴,但他至少还亲手给女儿打过针。而那位留过洋、讲究体面的时髦母亲黄逸梵呢?

她送来的不是温暖的怀抱,而是冷冰冰的“账单”。她为张爱玲花了钱,便时时挂在嘴边,甚至在张爱玲拿到一笔800元的奖学金后,她竟输在牌桌上,反过来怀疑女儿把钱私藏了。

最终,在一次争吵中,这位新派母亲对着张爱玲,说出了那句诛心的话: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也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父亲用拳头打你,母亲用冷漠捅你。如果非要选,哪一种伤害更大?

恐怕还是后者。

因为它彻底打碎了张爱玲对“家”和“母爱”最后的幻想。原来,逃出虎穴,不过是掉进了另一个狼窝。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五、战争的遗产

这场惨烈的父女战争,最终没有赢家。

张爱玲带着一身伤痕,远走他乡,用一支笔写尽了人世的荒凉与悲欢,却终其一生,都未能与自己和解。

她不信爱情,不信家庭,不信男人,最终在美国洛杉矶的一间公寓里,孤独离世,死后一周才被人发现。

1938年,张爱玲父亲把18岁女儿打残后,又每天溜进房给她打针 - 天天要闻

而她的父亲张志沂,也并未享受到“大家长”的荣光。他卖光了祖产,在孤寂和鸦片中度过余生。

回看那支诡异的针管,它像一个隐喻,贯穿了张爱玲的一生。

它给了她活命的机会,却也给她打上了无法磨灭的烙印。那场战争,把一个本可能活泼明亮的天才少女,硬生生地“炼”成了日后那个对世界和情感都悲观到底的张爱玲。

她用一生,都在逃离那栋房子,逃离那场战争带来的漫长后遗症。

可惜,她从未真正逃出过。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将在北京举行 - 天天要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将在北京举行

7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在会上介绍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和展演展览的相关情况,主要有以下三项: 卢映川。图/国新网 第一项,根据...
美国一刑事学博士生杀害四名室友,认罪以换取死刑豁免 - 天天要闻

美国一刑事学博士生杀害四名室友,认罪以换取死刑豁免

7月2日,美国爱达荷州一名30岁的男子,在听证会上承认在2022年杀害四名室友,并且通过认罪协议避免了死刑的判决。△7月2日,布莱恩·科尔伯格在爱达荷州的法院出庭。布莱恩·科尔伯格曾是刑事学博士生。2022年11月,他杀害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凯莉·冈萨尔维斯、伊桑·查平、泽娜·科尔诺德尔和麦迪逊·摩根。另有两人——贝...
江晓原:中韩印刷术发明权争夺战 - 天天要闻

江晓原:中韩印刷术发明权争夺战

中韩印刷术发明权争夺战回顾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认定,在韩国清州发现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公元1377年)为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由韩国政府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清州为《白云和尚抄录
李达: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回忆 - 天天要闻

李达: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回忆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五四运动后,由于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提高,由于马列主义的介绍、研究与宣传的相当普遍,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先导,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思想准备与国际声援等客观与主观条件,都已经具备了。
战犯的新生之路Ⅱ(391):董益三的变化 - 天天要闻

战犯的新生之路Ⅱ(391):董益三的变化

邱行湘的木工技术不是吹出来的,三天时间,竟然神奇地将一些废弃的铁锨把、旧拖把把儿和前些时候为了扩大小菜园而砍掉的杂树条子,全部给旋成了崭新的拖把把儿,足足八十多根,送到了缝纫组质检组长董益三、黄维手中,二人认真地把关之后,给了邱行湘一个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