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宝物属于中国,是时候让它们回家了。”
一位德国博物馆馆长掷地有声地说。2023年,日本媒体报道,德国计划归还八国联军侵华时掠夺的中国文物。
为什么德国突然要“物归原主”?是外交策略,还是良心发现?
归还的背后
德国要归还文物,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事得从两国关系说起。
自198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热乎起来,文化合作也成了香饽饽。
德国博物馆眼看全球掀起文物归还热潮,心想:咱也得跟上趟儿。于是,他们开始翻箱倒柜,查自家藏品里有哪些“来路不正”的宝贝。
动机还不止这些。德国人想借此展示对文明的尊重,顺便给中德友谊加点分。2021年,德国失落艺术基金会掏钱搞了个“拳乱文物追踪”项目,七家博物馆联手北京故宫,忙着查清哪些文物是1900年抢来的。
这活儿听着简单,可没那么容易。法律上,德国有30年时效限制,过了这期限,归还就没依据了。再加上中国还没正式开口要,事情就更复杂了。
德国国内也坐不住。
博物馆圈子受后殖民伦理影响,觉得藏着掠夺品不光彩。2023年3月,柏林洪堡论坛开了场大会,150多号人——从专家到普通市民——聚一块儿讨论拳乱文物咋办。这场面,活像个文物界的“认亲大会”。
德国想通过这举动告诉世界:我们不光会造车,还会还东西。可这觉醒,到底因啥而起?还得看看当年的“罪行”。
德国的掠夺
说起拳乱,德国可不是路人甲。1899年至1901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闹得天翻地覆,反帝反洋一把抓。
八国联军一看不得了,组团来“平乱”。
1900年8月,这帮人冲进北京,像进了无人超市,扫荡一番就走。德国作为主力之一,抢得不亦乐乎,尤其是故宫这样的文化宝库,成了他们的“提款机”。
具体抢了啥?汉堡Markk博物馆藏了把乾隆时期的古琴,七弦叮咚响,贵族专属,可惜来历可疑。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还有幅蒙古王子画像,原挂北京冬宫,拳乱后“漂洋过海”到了德国。
紫光阁的两幅画也被偷偷带走,专家一看就知道:这不地道。这些宝贝可不是普通装饰,每件背后都是中华文化的魂儿。
当时,北京80%的文化遗产不是被抢就是被毁。拳乱一役,慈禧跑路,故宫被翻了个底朝天。据估算,掠夺的文物总数可能上千万件。德国兵不光自己动手,还打包运回家,进了博物馆和私宅,成了“战利品展览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心疼,可德国为啥现在才“良心痛”?得看他们咋补救。
德国的实践
德国不是光说不练,行动已经开始了。
最显眼的是2021年的“拳乱文物追踪”项目。柏林、汉堡、莱比锡等七家博物馆凑一块儿,跟故宫合作,翻档案、查来源,忙得不亦乐乎。
这项目目标明确:找出拳乱抢来的东西,为归还铺路。2023年3月,柏林洪堡论坛又开了场会,150人热火朝天地讨论文物咋还,气氛跟学术版的“寻宝大会”似的。
历史上,德国也不是没干过这事。1950年代,东德还过一批拳乱文物给中国,估计是冷战时想拉个好感。近点的例子,2013年奥斯纳布吕克博物馆还了21件文物,嘴上还客气地说:“我们只是暂管。”
2018年,柏林博物馆盘点600件中国藏品,250件被列为“可归还”,还特意建了个仓库放着,生怕磕着碰着。
可这事儿没那么顺。法律上,30年时效是个大坎儿,中国也没正式要,德国只能自己先动起来。
文化的交融
归还文物不只是还东西,更是搭桥的好机会。对中国来说,这是个文化回家的大事。每件文物都是历史的一块拼图,拼回来就是自信加码。
中国已经跟20多国签了文物归还协议,追回1800多件宝贝,可见这事儿多重要。
对德国呢?这既是洗刷历史污点的机会,也是露脸的舞台。主动还文物,不仅能赢得尊重,还能在文化保护圈里当个“模范生”。
中德合作也因此更紧密,比如“拳乱文物追踪”项目不光查东西,还促成两国学者互访,聊聊历史和文化,聊着聊着就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