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世民
老照片中烟台海边的小舢板
时下说起舢板,多数人会联想到旅游区内水上泛舟的情景,很难将这种靠一支橹、一叶桨或一根竹篙推动的小木船与大规模港口装卸作业相联系。然而,退回160多年,当被迫开放的烟台口岸匆匆卷入世界贸易大潮流时,这些看似原始简陋的水上运载工具,在此后上百年,还真是名符其实撑起了港口装卸半边天。
烟台街上的一支产业大军
烟台港开埠之前,只是一个自然港湾,港区内尚无一处像样的人工设施。1861年开埠后,进出港的外国货船及国内各类船舶日渐增多,由于港区南岸滩浅沙平、开阔散漫,船只临港只能锚泊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区,装卸货物、上下旅客,全靠舢板驳运。即使在1866年海关码头建成后,因规模较小、泊位水浅,全长只有257米,只能靠泊约500吨的船只,稍大点的船还是望岸莫及,装卸作业仍然依赖大批舢板过驳。于是,这支应时而生的庞大舢板队伍,依旧长盛不衰,竟成为烟台街上的一支产业大军。据记载,到1901年,港区舢板已达1700只,摇橹工人3400人,占全市从业人口7%以上。这还不包括专门从事扛、抬、搬的码头工人约5000人。
1901年春天,美国长老会的牧师亚瑟·朱德森·布朗来到烟台,在日后的著作中,他对烟台港区的情景,留下这样一节记述:
我在中国的旅行有两个月是在这个伟大的省份(山东省)度过的,这两个月一切都是那么让人着迷。当我乘坐着从朝鲜来的轮船靠近烟台时,岸上美丽的景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海面水波不兴,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港口尤其可爱,海岸线并不规则,中间一个高高的岬角上坐落着各个国家的领事馆。从海上望去,右面是商业区,分布着码头和建造精美的商业建筑。左面则是宽阔的优质沙滩,曲线型的岸边建有外国旅馆和中国内地独有的漂亮房子。在城外,一座小山的斜坡上坐落着长老会的房舍。这座小山是当地一座圣山。从海上看,烟台是全中国最迷人的城市之一。
港口挤满了名为舢板的船只,这种船又宽、行驶又灵活,上面站着精力旺盛的大个子中国人。船夫在边上摇着橹,靠近轮船,用钩篙钩住轮船的船舷,像猴子一样机敏地跳到大船甲板上,然后就开始做起交易来。争着拉客的嘈杂声就像尼亚加拉乘马出游的人群那样喧哗……
从这位牧师的记述中,我们似乎已经触及舢板工人的艰辛。他们尽管人数众多,肩负着港口装卸的重任,组织结构却如同散沙。他们被称为“摇舢板的”,多是几个人合伙买一条舢板,加入许多帮派中的某一支。然后,一年四季拼力摇动大橹,往返于岸滩、码头与锚地船舶之间,为养家糊口,风霜雪雨中也不敢懈怠。直到1926年8月,港区西防波堤经过修缮竣工后,这支浩浩荡荡的舢板队伍才无可奈何地走出苦涩的辉煌,日渐式微。许多“摇舢板的”被迫改行,加入码头搬运工的行列……
正因如此,烟台港在大批“摇舢板的”失业的悲痛中,结束了原始而复杂的装卸过程。尽管光秃秃的新建码头上,船舶装卸仍旧靠人力扛、抬、搬、拉,但得益于工序减少,还是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装卸效率,且为寥寥几个简易码头日后实现装卸机械化打下了基础。
烟台港码头叫舢板
告别鼎盛时期的舢板,并非彻底销声匿迹,它作为锚地与码头的交通工具及在近海养殖方面,依然大有用武之地。在烟台被冠以北方重要渔业基地之名的岁月里,“舢板”的大名反而更加响亮。那时,凡是在烟台收港的渔民,大多叫过舢板。
因渔船密集,码头泊位难以容纳,渔轮只能一排接一排地系泊在离岸百米之外。船员下地、返船全靠舢板接送。离船时好办,解缆就走,登船时可就没那么方便了,只能站在码头岸边隔海呼唤。
烟台港码头叫舢板,声音听起来洪亮悠远,很有特色:“舢板哪——哎!”一段长腔后面总连带一声高音短叹。船员来自四面八方,声调自然五花八门,但节奏大同小异。尤其到了晚上,港区作业机械大多已停工,返船人呼喊舢板的声音显得格外嘹亮,舢板二字后面拖的那段尾腔,能穿透幽静夜空,忽忽悠悠飘出很远……
碰巧守船人睡着了或有事忙活没得理会,叫舢板者也就“望洋兴叹”。这时也会换个喊法:呼叫本船号码。再没反应,只好耐心等待,迟早会遇上其他船员返回。这时,人们凑在一起,说声“一、二!”几个粗声大嗓集体爆发,气势顿时大振,几声过后便戛然而止,静候佳音。
果然,远处黑黝黝的船队间隙,隐约传出大橹与船帮的磕碰声,接着是吱呀的摇橹声,转眼工夫,船缝间便会漂出一只小舢板。于是,原先倒映在海面上的一排排金灿灿的灯火光柱,顷刻间便被小舢板荡漾起来的微波推散,化为一片金箔玉珠,明晃晃颤盈盈,散布在海面。条条光影在船头前面破碎,又在船尾后面勾联成形,无声无息,周而复始……
待舢板傍上码头,不管是哪艘渔船的人,皆可随意搭乘。待舢板满载,摇橹人会尽量将橹把子外推内搂的幅度减小,摇摆频率加快,重载的舢板便稳稳当当地游向渔轮。
舢板终于成为时代背影
不知不觉间,有许多年没见过靠人力摇橹驱动的舢板了,似乎没人留意,它们何时告别了烟台港,又去了哪里。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20年间,老港区码头泊位不断增加,虽然万吨级以上的货轮仍无深水码头傍靠,但在深水区为它过驳的船只,早已不见舢板踪影,而由大吨位拖驳船取而代之。至于三五千吨的客货轮,皆可直接停靠码头,运作顺畅。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烟台港领命扩建,各路人马克难攻坚,于1974年底建成烟台港第一个万吨级码头。此后,深水泊位及港口配套机械设备建设日新月异,旧港池早已退出客货兼顾的中坚位置。烟台芝罘湾岸线已是码头密布、装卸机械林立,不仅旅客、货物可直接上下轮船,汽车、火车也畅行无阻。一个早已告别舢板时代的庞大港务集团勇立改革潮头,以豪迈的姿态跨过沙滩浅水,越过深海大洋,实现了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
古老的舢板已经完成了它在烟台港的历史使命,悄悄远去了,因为它们知道自己难以承载新时代发展的重任,尽管呼唤舢板的长腔,作为一个时代符号穿越时空,还不时萦回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