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蓝玉人皮赐予蜀王妃蓝氏,以全其父女亲情

2025年05月28日12:02:03 历史 1499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二月初十,南京城的午门外,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刑罚正在进行。凉国公蓝玉被剥去全身皮肤,填充稻草后悬挂于城门示众。

这幕惨剧的始作俑者 —— 明太祖朱元璋,随后将这张人皮赐给蓝玉之女、蜀王妃蓝氏。这一违背人伦的举动,背后暗藏着明初皇权与功臣集团博弈的血腥逻辑。

明太祖:蓝玉人皮赐予蜀王妃蓝氏,以全其父女亲情 - 天天要闻

一、蓝玉案爆发:从被捕到剥皮的九日惊魂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八,蓝玉像往常一样入宫朝见朱元璋,却被锦衣卫当场逮捕。次日,他被投入诏狱审讯。

《明史纪事本末・胡蓝之狱》记载,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称其 "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同、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

尽管蓝玉极力否认,但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审讯迅速得出 "狱具,族诛之" 的结论。

仅仅三天后,二月初十,蓝玉被押往午门执行剥皮之刑。《国榷》记载:"蓝玉既诛,命剥皮实草,传示天下"。

明朝笔记《草木子》详细描述了行刑过程:"蓝玉之皮,剥于午门之外,皮既剥,实以草,悬于城门,以儆众"。

这种始于元顺帝时期的酷刑,在明初成为常刑,蓝玉是有史可查的首位受此刑罚的开国功臣。

剥皮后的蓝玉人皮被制成 "展品",在南京城悬挂三日后,朱元璋下旨将其送往蜀地,赐予蜀王妃蓝氏。

《明史・蜀王传》明确记载,蜀王朱椿之妃为蓝玉之女,这层姻亲关系成为人皮转送的关键纽带。

明太祖:蓝玉人皮赐予蜀王妃蓝氏,以全其父女亲情 - 天天要闻

二、人皮转送蜀王府:朱元璋的帝王心术

朱元璋将蓝玉人皮送给蜀王妃,表面上是 "念及亲情",实则暗藏政治深意。

据《明史・蜀王传》记载,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第十一子,素以 "贤王" 著称,与蓝玉并无政治瓜葛。

但蓝玉作为开国元勋,其家族势力在蜀地仍有潜在影响。将人皮赐给蜀王妃,既是对蜀王的警示,也是对蓝玉家族的彻底羞辱。

明朝笔记《万历野获编》记载,蓝玉人皮被送入蜀王府后,"藏于密室,非有大故不得见"。

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人皮在民间引发同情,又通过王室内部的隐秘保存,持续对蓝氏家族施加心理压力。

蜀王朱椿深知父皇用意,此后 "谨守臣节,从未有过反叛朝廷的举动",终其一生未卷入政治风波。

从政治博弈角度看,朱元璋此举是对 "削藩" 策略的预演。蓝玉案后,朱元璋通过诛杀功臣、削弱藩王护卫等手段强化中央集权。

蜀王府接收人皮,实质上是向朝廷表忠心的政治姿态。正如《明史纪事本末》所言:"太祖之赐皮,非徒儆蜀王,实欲天下藩王知所惧也"。

明太祖:蓝玉人皮赐予蜀王妃蓝氏,以全其父女亲情 - 天天要闻

三、人皮的百年秘藏:从王府神龛到张献忠的战利品

蓝玉人皮在蜀王府的保存状况,成为后世关注的焦点。

明末欧阳直所著《蜀警录》记载,蓝玉人皮被 "装成肉身塑为神像,供奉在蜀王城端礼门城楼上",身着公侯服饰,金装彩画,头与手足俱用肉身制成。

这种特殊的供奉方式,既体现了蜀王府对人皮的敬畏,也暗含对蓝玉功绩的复杂情感。

万历年间,关于蓝玉人皮的传闻愈发神秘。

《万历野获编》称,蜀王府曾发生 "小侍卫夜见鬼物" 事件,据称是蓝玉人皮作祟。

这种传闻虽无实证,却反映出蓝玉案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 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蓝玉人皮的秘密才再次曝光。

据《蜀碧》记载,张献忠攻破蜀王府后,在端礼门城楼发现了这尊人皮神像。"见其金装彩画,栩栩如生,抚之,皮骨俱在"。

张献忠下令将人皮神像焚毁,以示对明朝皇权的彻底否定。这一事件,成为蓝玉人皮最后一次见于史册的记载。

明太祖:蓝玉人皮赐予蜀王妃蓝氏,以全其父女亲情 - 天天要闻

四、剥皮之刑的历史脉络:从震慑工具到政治符号

蓝玉剥皮案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明初酷刑体系的典型案例。

《明史・刑法志》记载,朱元璋为惩治贪腐,设立 "剥皮实草" 之刑,规定 "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楦草"。

这种刑罚最初针对贪官,后逐渐扩展至政治异己。

蓝玉作为武将,其剥皮过程与贪官有所不同。

《草木子》记载,蓝玉是 "活剥",而贪官多为死后剥皮。这种区别体现了朱元璋对功臣的特殊惩戒心理。

正如明末学者顾炎武所言:"蓝玉之剥,非止刑也,乃太祖之威权所系"。

剥皮之刑的政治象征意义,在蓝玉案后愈发凸显。

朱棣夺位后,曾对建文帝忠臣景清施以剥皮之刑;明武宗朱厚照将起义军首领剥皮制成马鞍。

这些案例表明,剥皮已从单纯的刑罚演变为皇权宣示的工具。

明太祖:蓝玉人皮赐予蜀王妃蓝氏,以全其父女亲情 - 天天要闻

五、皇权与功臣的终极博弈:蓝玉案的深层逻辑

蓝玉案的爆发,本质上是朱元璋 "皇权至上" 理念的极端体现。

据《明实录》记载,蓝玉在捕鱼儿海大捷后,"蓄庄奴、假子数千人,出入乘势渔猎",甚至 "纵兵毁关而入" 喜峰口,引发朱元璋强烈不满。

这种功高震主的行为,触碰了明初皇权的敏感神经。

太子朱标的早逝,加速了蓝玉的灭亡。《明史・蓝玉传》记载,蓝玉与朱标关系密切,曾私下提醒朱标防范燕王朱棣。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确保皇太孙朱允炆的统治,开始系统性清洗功臣集团。蓝玉作为武将之首,首当其冲成为打击目标。

蓝玉案的牵连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据《逆臣录》记载,此案共诛杀 "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文武官员 1.5 万余人。

这种大规模清洗,彻底清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力量,为朱允炆继位铺平道路。

明太祖:蓝玉人皮赐予蜀王妃蓝氏,以全其父女亲情 - 天天要闻

六、历史的余波:人皮背后的政治隐喻

蓝玉人皮在蜀王府的百年秘藏,成为明朝政治生态的缩影。蜀王朱椿及其后代,通过 "以诗书礼乐化一方" 的策略,在明初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保全。

这种 "贤王" 形象的塑造,与蓝玉人皮的存在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朱元璋 "恩威并施" 的统治艺术。

明末张献忠焚毁蓝玉人皮的举动,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不仅是对明朝皇权的否定,也是对朱元璋酷刑政策的批判。

正如《蜀碧》作者彭遵泗所言:"献忠之焚皮,非恨蓝玉,乃恨太祖之暴也"。

明太祖:蓝玉人皮赐予蜀王妃蓝氏,以全其父女亲情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罢免吴思瑶案功亏一篑,凸显国民党无能 - 天天要闻

罢免吴思瑶案功亏一篑,凸显国民党无能

台北市民进党“立委”吴思瑶罢免案,原领衔人张克晋退出。更换领衔人的“鲑鱼回邮”计划,因700份无效连署遭中选会驳回。罢免民进党吴思瑶与吴沛忆案,被称为“地动删瑶”行动。双吴属绿营“最弱环节”,罢免成功可重挫民进党士气,但国民党却将一手好牌打
周家桥“铁军讲堂”开讲!居民:历史一下子鲜活起来了! - 天天要闻

周家桥“铁军讲堂”开讲!居民:历史一下子鲜活起来了!

近日,上海解放纪念日之际,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与周家桥街道关工委联合打造的“铁军讲堂”第二讲,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正式开讲。当天下午两点,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内挤满了前来听讲的群众。上海新四军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宣讲团团长谢鲁淮从抗战相关历史讲起,为大家讲述了一段段抗战...
端午Citywalk | 从东吴到大明,从吴敬梓到陈独秀:1800年,一条河与一座城 - 天天要闻

端午Citywalk | 从东吴到大明,从吴敬梓到陈独秀:1800年,一条河与一座城

进香河题图来源:Bigger南京微信公号今天穿行在南京的街道,穿过新街口熙熙攘攘的人群,沿着洪武北路一路向北,当两侧高大的水杉逐渐取代了高楼大厦,进香河路就到了。叫“进香河路”,是因为有进香河——不过,现在这条河已经改为地下流淌的暗河了,但丝毫没有掩盖这条有着将近1800年历史的河流在南京城市史上的地位:一...
皇帝的龙椅上,两个男人一起接受百官朝拜 - 天天要闻

皇帝的龙椅上,两个男人一起接受百官朝拜

作者:残门锈锁公元316年,西晋灭亡。都姓司马,所以在公元317年,东晋随之出现。建立东晋的人,叫做司马睿。那么司马睿和司马懿,啥关系?司马睿的爹是司马觐,司马觐的爹是司马伷,司马伷的叔叔是司马昭,而司马昭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清代王杰为什么被乾隆皇帝由殿试的探花提升为状元呢? - 天天要闻

清代王杰为什么被乾隆皇帝由殿试的探花提升为状元呢?

作者:赵心放清代陕西人王杰有两个第一的头衔:清朝开国陕西的第一名状元和清一代陕西的第一名臣。他的名臣头衔确实是本人实至名归,而他的状元头衔呢?是乾隆皇帝从第三名探花提上来的。直白地说,是捡的漏,甚或是意外惊喜。本文专门聊聊王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