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2025年05月24日13:54:03 历史 1769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国力大损,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大举东侵,最终于763年攻陷长安,迫使唐代宗李豫仓皇出逃。这一事件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转折,也暴露了唐廷内政与军事的深层危机。

一、吐蕃东侵的背景

安史之乱期间,唐廷将河西、陇右等地的驻军东调平叛,导致西北防线形同虚设。吐蕃趁机蚕食唐朝领土,至763年已占据青海、河西走廊及陇右大部分地区,并推进至陕西凤翔一线,直接威胁长安。加之宦官程元振专权,隐瞒军情,代宗对吐蕃的攻势毫无防备。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 天天要闻

二、长安沦陷与代宗出逃

1. 吐蕃长驱直入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大将马重英率20万大军(含吐谷浑、党项等部族联军)攻破泾州(今甘肃泾川),叛将高晖引吐蕃军直逼长安。吐蕃军沿渭河南岸东进,迅速攻占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距长安仅百余里。

2. 代宗仓皇出逃

面对吐蕃兵锋,代宗急命郭子仪为副元帅组织抵抗。然而郭子仪因宦官排挤,此时仅能召集20余骑仓促迎战。吐蕃军迅速渡过渭水便桥,代宗于十月初七弃城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百官溃散,长安陷入混乱。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 天天要闻

3. 傀儡政权的建立

吐蕃入城后拥立章怀太子李贤之孙李承宏为傀儡皇帝,劫掠府库、焚烧民居,长安“士民避乱,皆入山谷”。

三、郭子仪力挽狂澜

1. 虚张声势退敌

郭子仪退至商州(今陕西商洛)收拢散兵,集结四千余人。他派部将长孙全绪在长安周边白天击鼓张旗、夜间燃火造势,并散布“郭令公率大军入城”的谣言。

吐蕃军因不明虚实,加之城中百姓夜间击鼓呼应,最终于占领15天后仓皇撤出长安。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 天天要闻

2. 追击与善后

吐蕃退至凤翔时遭镇西节度使马璘截击,死伤千余人。代宗于十二月返回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叹道:“没有能及早用卿,以致落到这种地步!”

四、吐蕃未能长期占领的原因

1. 气候与后勤限制

吐蕃人因高寒体质难以适应中原炎热气候,作战周期仅限秋冬,春季易爆发疫病。史载吐蕃“入寇恒以秋冬,及春则多遇疾疫而退”。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 天天要闻

2. 军事策略局限

吐蕃以劫掠为主,缺乏长期统治计划。占领长安后,其目标仅为“抢劫士女工匠”,并未建立有效治理。

3. 唐廷的局部反制

唐朝设置“防秋兵”制度,调集河北、河东士兵秋来春去,针对性防御吐蕃季节性攻势。

五、历史影响

1. 政治权威的崩解

长安沦陷暴露了唐廷的虚弱,宦官专权(如程元振)与藩镇割据问题进一步加剧。太常博士柳伉曾痛陈“将帅叛陛下”“四方叛陛下”,直指统治危机。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 天天要闻

2. 经济与文化的冲击

吐蕃控制河西走廊后,唐朝依赖江淮漕运维系国运,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敦煌等地在吐蕃统治下成为唐蕃文化交融的中心,佛教艺术与制度互鉴尤为显著。

3. 后续边疆危机

吐蕃此后多次联合回纥进攻长安(如764年、765年),直至长庆会盟(821年)才实现长期和平。唐朝为制衡吐蕃,被迫倚重藩镇与回纥,埋下中晚唐困局伏笔。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 天天要闻

结语:吐蕃攻陷长安虽仅15天,却标志着唐朝“天可汗”体系的彻底瓦解。代宗出逃的狼狈与郭子仪的力挽狂澜,折射出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的内外交困。

这一事件不仅是军事失败,更是政治、社会多重危机的集中爆发,为后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边疆失控”的恶性循环写下注脚。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民国将领之川军夏首勋 - 天天要闻

民国将领之川军夏首勋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混战,刘湘和刘文辉这对叔侄爆发了“二刘之战”,这场战争也是民国四川境内最大的内战,最终刘湘取得胜利,坐上“四川王”宝座。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 天天要闻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国力大损,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大举东侵,最终于763年攻陷长安,迫使唐代宗李豫仓皇出逃。这一事件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转折,也暴露了唐廷内政与军事的深层危机。
回纥与安史之乱:雪中送炭背后的趁火打劫 - 天天要闻

回纥与安史之乱:雪中送炭背后的趁火打劫

在安史之乱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内战中,回纥(后称回鹘)的介入如同一把双刃剑——其精锐骑兵为唐廷提供了关键战力,但每一次“救援”背后都暗含高昂代价。 从洛阳城的劫掠到“绢马贸易”的压榨,回纥的参与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虚弱,也埋下了中晚唐财政崩溃的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有个家发镇,是以志愿军特等功臣李家发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发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如今,70多年过去了,李家发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进李家发烈士曾经所在的部队,在哥哥的营房里,与记忆中那个保家卫国的身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前段时间,总台记者陪同老人完成了...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 天天要闻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上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下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1914年谢阁兰拍摄的高颐阙照片部分截图高君颂碑 1914年网络图 碑拓印目前国内历史上对雅安汉阙拍摄(研究)较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