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王莽这人,干的事太不对劲了,哪哪都透着一股不属于他那个年代的味儿。
说他是“穿越者”,不是谁拿他开涮,而是他干的事儿太反常。
最出名的一桩,不是他当皇帝,不是他搞改革,而是他让他夫人穿短裙,还不躲着穿,正儿八经坐在朝堂上,旁边是大臣、长辈,全都看傻了。
这事不是瞎编的,有出土文物作证。
长沙马王堆一带挖出来一条裙子,长度跟现在学生制服差不多,褶子细密,布料讲究,重点是——只到膝盖。
这在汉朝,简直是“惊世骇俗”。
当时的规矩,女人衣服得遮住膝和肘,露点皮肤都能让夫家休妻,邻里举报,家族开除。
可王莽家不一样,他不但不拦着夫人穿,还亲口说:“我让她穿的。”
当时的士大夫圈子都炸了,太学生联名上书,骂他败坏风气。
王莽呢?一点都不慌,说衣服是要“因时而变”的。
这话听着像是有点道理,但在那个讲礼制讲纲常的汉朝,简直是挑衅。
更离谱的是,他不是偶尔让人看见,是故意让所有人都看到。
有大臣拜访他母亲,她儿媳就穿着这短裙在场,端坐如常。
别人都不敢吱声,回去之后偷偷记了下来。
这不光是穿衣的事儿,这是在用行动告诉大家:我要的,不是你们这一套。
再说王莽的政策,那是一套接一套,样样都像是抄了未来的书。
他搞土地国有,把大户人家的地全收了,一刀下去,豪门哭爹喊娘。
私下买卖土地直接作废,田契不认,农民直接领田种。
搞得好像提前进入了现代土地制度。
他还动了盐铁酒这些大头,全归国家管,搞起了官营经济。
私人挖矿都得申请、登记、交税,不然就是盗采。
有点像清末的改革?不,他是在西汉末年干的。
还搞贷款,国家出面给农民赊粮,没种子了就借,收成了还点谷就行,不收利息。
商人缺钱也能借铜币,一年一厘利息,提前还不罚,晚了才罚。
贷款系统、征信制度全有了,登记财产、耕地面积、劳动力,流程一套接一套,惊得后世研究者一愣一愣的。
说他是疯子的人不少,说他是天才的也有。
但他的问题是,政策太猛,推得太急,官员懒得执行,百姓跟不上节奏,结果好政策没落地,反而引起大面积混乱。
比如他废奴制,说奴婢不合天道,买卖违法。
结果呢?奴仆被放了,没地没钱,四处流浪;地主没了人手,干着急也留不住。
社会秩序一下子全乱了。
最怪的一件事,是他盯上了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宗室——刘秀。
那时候刘秀还啥都不是,王莽却突然下令清查全国叫“刘秀”的人,杀了二十多个。
后人一直搞不懂他为啥这么干,有人说是误杀,可《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提过这事。
王莽就像是提前知道刘秀以后要干大事,非得掐掉这个苗头。
更离谱的,是他墓地出土的青铜卡尺。
结构设计跟现代游标卡尺几乎一样,两套刻度重叠,用来精密测量,误差能控制到0.1毫米。
这种工具,按理得等到一千多年后欧洲人发明,可王莽那儿早就有了。
考古专家一开始都不敢认,怕是现代人放进去的,结果一查,锈蚀、土层、合金成分,全是西汉的。
卡尺还有明显使用痕迹,说明当时确实用过,不是摆设。
这就不是脑洞大开的问题了,是他那套制度和器物,完全超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和思想框架。
他搞计量改革,统一壶升、重量、容积,讲究标准化,搞得像后来的国家标准局。
他嘴上讲复古,干的却是最现代的制度活儿。
别人还在用人情世故维持社会,他已经在想怎么靠制度管人。
他从太傅到摄政,从摄政到皇帝,一步步走得极稳。
可问题是,他不是为了保住皇位才改革,而是把改革看得比皇位还大。
他不怕得罪人,不怕被骂,怕的是制度老旧。
他想把社会重新设计一遍,但又不愿等,不愿慢慢来。
结果大家都看不懂他,士族说他破坏传统,贫民一开始还挺高兴,但政策落实不了,最后也怨声载道。
他一个人顶着全天下,最后新朝不到二十年就被推翻。
绿林军攻进长安那年,他没跑。
他坐在宫里,翻着他写的法令和制度,外头已经没他的位置了。
他没求饶,也没逃,最后被杀,头挂在城门上,身子倒在一堆他亲手写下的竹简上。
他夫人的短裙还被人偷偷传颂,卡尺被博物馆好好保存,他的那些制度,有些后来真的被用上了。
参考资料:
班固:《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后汉书》:范晔撰
陈寿:《三国志》
湖南马王堆汉墓发掘报告,国家文物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汉末年技术器物研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