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2025年06月17日19:03:03 历史 1717

编者按:时间,像一条大河,不停地往前奔流。老照片,宛如一座桥,让我们能够回到记忆中的彼岸。然而老照片都是静止的瞬间,如今,借助最新的AI技术,我们将老照片“唤醒”,也同时“唤醒”了旧时光,“唤醒”了生动的回忆!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今天

我们要“唤醒”的是一段

关于治沙的记忆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

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

其中三分之一的面积

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

漫天黄沙

曾是这里的常态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1953年拍摄的陕北鱼河堡房屋被沙压盖的情形。新华社记者武纯展摄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动图基于照片AI生成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1953年拍摄的被沙漠堵塞的榆包(榆林至包头)公路。新华社记者武纯展摄

榆林人民与浩瀚无垠的荒漠

和肆虐无情的风沙

进行艰难抗争

谱写了一曲曲

感天动地的治沙乐章

种树治沙

在这里成为了一种信仰

石光银、牛玉琴、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与集体

用行动诠释了

“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

的榆林治沙精神

他们用青春、用血汗

在荒漠中辟出一片青翠绿洲

书写了当代的生态史诗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1981年拍摄的陕西省靖边县纵横交错的网框护田林。新华社记者杨礼门摄

石光银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

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

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

“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1997年,石光银指着新承包的荒漠说:“我又承包的5万亩,就是要解决定边县城风沙问题。两三年后,这里也是一片绿洲。”新华社发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1997年,石光银(左)发现成片的林子里长出了南方潮湿地区才有的青苔和蘑菇。新华社发

牛玉琴1985年起带领全家治沙

她卖光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

换钱买树苗

40年的努力

她与家人在毛乌素沙漠中

筑起了11万亩的绿色长城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1995年,牛玉琴(中)和家人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种树。新华社记者焦卫平摄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动图基于照片AI生成

20世纪70年代

毛乌素沙漠腹地的补浪河乡

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没

为了征战沙漠

榆林全境吹响向“沙魔”宣战的冲锋号

54位平均年龄18岁的女民兵积极响应号召

卸掉红装、换上军装

开始了搏战风沙的艰难历程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1982年拍摄的陕西省榆林县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新华社记者杨礼门摄

经榆林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

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

创造了“林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长城内外重新披上绿装

“塞上明珠”焕发勃勃生机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2020年5月30日,石光银在自己治理的林子里捡到一根野鸡翎。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牛玉琴(左)与儿子张立强在查看十年前嫁接成功的樟子松林(2020年5月23日摄)。新华社发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榆林市北郊的镇北台见证着毛乌素沙地从由黄变绿的逆转和榆林城的变迁(2020年6月5日摄)。新华社发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2020年5月26日,游人在榆林市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参观。新华社发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 天天要闻

榆林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内建设的人工林(2024年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如今

一棵棵油松、侧柏树苗

汇集成绿色方阵

浸染在陕北大地

今日的榆林

天朗气清

制作:邱少煜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
梅国强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梅国强同志逝世

湖北中医药大学7月7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泰斗、国医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梅国强同志因病于2...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 天天要闻

日本奇葩陋习,为了繁衍人口不择手段,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

日本这个国家吧,大家都知道,文化独特,传统深厚。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它那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还藏着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陋习。今天要聊的,就是其中一个特别奇葩的——“夜爬”。这玩意儿在日本社会里流传了好几百年,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彻底废除。背后原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