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的贵州军阀柏辉章的屋子里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卓然,李富春,刘伯承,邓小平,列席会议的有李德,伍修权,共20人。
会议中,博古作了“正报告”,他在谈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时,强调了国民党军事力量的强大,强调了全国革命力量的薄弱,却不去检查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周恩来作“副报告”,周恩来着重谈军事问题,他检查了指挥上的重大失误,并主动承担了自己的责任。
博古和周恩来报告后,张闻天马上发言,他照着提纲发言,指名道姓批判博古,批判李德,人称“反报告”。
张闻天的一席“反报告”使会场群情激愤,积压多日的对博古、李德错误领导的怒火迸发了。
当张闻天刚刚结束了反报告,毛泽东就发言了,他的发言用了三个“主义”概括。
毛泽东概括的这三个“主义”,颇为深刻:
先是冒险主义~指的是打赣州,“夺取中心城市,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
继而是保守主义~指的是广昌之役,阵地战,堡垒对保垒。
然后是逃跑主义~仓促突围,实行逃跑。
毛泽东讲完之后,王稼祥接着发言,他的发言很干脆,直截了当地讲了三点意见:
第一,完全赞同张闻天、毛泽东的发言。
第二,红军应该由毛泽东这样富有实际经验的人来指挥。
第三,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
王稼祥的发言,是对毛泽东的有力支持,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
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接连放了三炮,使博古和李德的地位彻底动摇了。
周恩来此时实际上是党内军队最高领导人,他是遵义会议的组织者,他在发言中全力推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
周恩来的支持,是遵议会议上最关键的一票。
在遵义会议之后,博古下台已成定局,终于在云南省威信县水田寨乡一个叫“鸡鸣三省”的村子,博古结束了他的中共中央负总责的职位,张闻天取代博古做了中共中央负总责。
遵义会议结束,毛泽东骑着一匹大白马行军,被压抑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激情,此刻爆发了,他期望着打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一半是由于求胜心切,一半是由于情报错误,毛泽东首战失利,土城战役失败。
吃一堑长一智,毛泽东指挥红军“回兵黔北”,于1935年2月18日19日二渡赤水,在娄山关和板桥之间一下子歼灭王家烈的8个团,乘胜再次攻占遵义城。
接着又痛击吴奇伟的增援部队,这一仗共歼敌20个团,成为长征以来的最大胜仗。
遵义大胜,中共中央正式恢复了宁都会议所撤销的毛泽东的军职,红军的司令员为朱德,毛泽东担任政治委员。
3月12日,新的三人团在贵州苟坝宣告成立,即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的三人团,是受中共中央委托的指挥红军的最高权力机构。
从此,毛泽东成为红军最高首长,虽然朱德是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但朱德受新的三人团领导。
在遵义会议后的第46个年头,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遵义会议,这样高度评价:
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胜利的新局面。
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86年,美国记者索尔兹伯写道:
“遵义会议之后,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在以后的25年里,世界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独立性,但斯大林却早已把这独立性同毛泽东的名字连在了一起。
遵义会议还标志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政治大联合,从此以后,他们一辈子保持了这种伙伴关系,至少一直保持到他们去世前的一两年”。
红星闪耀【第二十三期】
遵义会议旧址
作者简介
自小喜欢文字,小学生时,作文已常做范文。文青时期,多篇文章获奖。风雨几十年,爱好未改,喜读文史,坚持写作,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