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就是要“总把新桃换旧符”!

2023年01月11日18:39:12 育儿 7759
新年就是要“总把新桃换旧符”! - 天天要闻

公历的元旦刚刚过去,农历的春节即将到来。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拥有一系列配套的节日活动,比如吃饺子、除夕守岁,其中,贴春联也是春节的一大重要亮点。

新年就是要“总把新桃换旧符”! - 天天要闻


春联或自家手写,或从他处购买。总之无论如何,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夜给家门贴上红红火火的新春联。

贴春联这一习俗并非现代人的发明,本文便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贴春联”这一习俗进行介绍。

新年就是要“总把新桃换旧符”! - 天天要闻

广义的春联在古代叫作“桃符”,指古人于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在红纸上画上二神的画像,悬挂或张贴在门上,起到驱邪的作用。

这一习俗最早见于东汉年间的记载。比如东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卷八写道:

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

张衡的《东京赋》中也有文字描写了洛阳当时贴桃符的习俗:

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

南北朝时期,春节贴桃符的习俗更加普遍,时人对桃符进行了一定修改,在神荼、郁垒二神等基础元素之上,还会画上这种动物。

这是由于过年被称为“六畜日”,初一到初六对应着六种牲畜,分别是鸡、狗、猪、羊、牛、马,因此初一也被称为“鸡日”,寓意着新的一岁。

同时,鸡这种动物本身也是中国人眼里的吉祥物,它被视作“五德之禽”,是诸多美好意象的集合体。因此,在桃符上画鸡,也是古人不断为桃符追加美好寓意的一部分。

新年就是要“总把新桃换旧符”! - 天天要闻

狭义的春联也就是以对仗和精巧为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目前中国历史上有史可循的第一幅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所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一春联书写于桃符板上,属于从桃符向春联过渡的体现。

新年就是要“总把新桃换旧符”! - 天天要闻


虽然我们现在把文字形式的春联称为“春联”,但古人依旧习惯把它称为“桃符”,北宋到元代的记载中,大多使用“桃符”这一称谓。

比如耳熟能详的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其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样一句。

大明帝国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有“对联天子”的美称,原因就在于,相较于历代皇帝,他在对联上有着极大的兴趣。

正因为在对联方面的极大兴趣,他不仅自己喜欢写对联,还要用对联来考自己的儿孙和大臣,诸多记载和民间故事皆可印证。

一日朱元璋携皇太孙朱允炆和皇四子朱棣前往马苑,一阵风吹得马尾扬起,朱元璋便出了个上联让二人来对,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对了“雨打羊毛一片毡”,而朱棣的回答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大家觉得二人对得孰好孰坏呢?

明清两代普遍张贴春联,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在春联发展史上,其要素也在逐渐变动。

桃符的基本要素,神荼、郁垒二神演变为秦琼、尉迟敬德等门神,鸡这一元素也逐渐被省略。而春联的文化意义,也从最初的辟邪驱鬼,变为了祥和太平、迎祥纳福等寓意。

新年就是要“总把新桃换旧符”! - 天天要闻


那么今年,你为自家选择的春联是什么内容呢?


参考文章:

王永宽.桃符演变为春联的文化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02):8-12.

新年就是要“总把新桃换旧符”! - 天天要闻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南京一医院68万“定制”985混血宝宝?基因优生学卷土重来? - 天天要闻

南京一医院68万“定制”985混血宝宝?基因优生学卷土重来?

描述: 南京某医院推出“精英试管婴儿”服务,号称68万元即可定制985硕士基因混血宝宝,更提供性别选择、精子“选秀”等服务,引发巨大伦理争议!这究竟是科技进步还是道德沦丧?生育权与基因优生学,我们该如何平衡?正文最近,一条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
鼻炎孩子——3种果子轮流吃,对付鼻炎“火力全开” - 天天要闻

鼻炎孩子——3种果子轮流吃,对付鼻炎“火力全开”

在和很多家长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大家还是比较倾向于食疗方,这和我“药补不如食补”的治病理念也是契合的。当然了,就算要吃也得吃对。今天给大家分享三种果子,有鼻炎的孩子可以换着吃,各个证型都有侧重,大家按需取用。
突发讣告!周晴在上海去世,年仅57岁...她用优秀作品滋养孩子心灵 - 天天要闻

突发讣告!周晴在上海去世,年仅57岁...她用优秀作品滋养孩子心灵

上海市作家协会5月5日发布讣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编审周晴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2日在上海市中山医院病逝享年57周岁据介绍,周晴,生于1968年3月,中国共产党党员,少年儿童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原上海作家协会儿委会副主任,上海市青年文联理事,第九届全国作代会代表...
七言诗 父母之春爱应有度 - 天天要闻

七言诗 父母之春爱应有度

莫让子女成全部生命意义自寻路关怀过度是束缚↗放手方能展宏图别把一切托孩孺自我价值莫荒芜子女未来需自主适度空间心不孤父母之爱应有度过犹不及终添苦给予自由和鼓舞儿女飞翔展鸿鹄莫在爱中迷双目自身梦想也追逐孩子终会寻归属父母生活应丰富父母应当心有数
孩子社交受伤的根源:父母如何用“接纳”替代“纠正” - 天天要闻

孩子社交受伤的根源:父母如何用“接纳”替代“纠正”

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矛盾:父母拼命推动社交,孩子却在社交中频频“受伤”。这些伤害的背后,往往藏着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真相——孩子对他人认同的过度渴求,本质是父母认同的缺失。通过多年观察与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重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