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发信息过来:妈,要不要打个电话?
随即他就打电话来问:妈,我不是跟你说过了我晚上有空吗,你什么时候想找我都可以打电话给我的。
一次没打过电话的我……
我都不好意思说:有啥好聊的?
我也是明白了我去外地读书的时候给我妈打电话时她说的话:都不到一个月,怎么又打电话回来了?
只能敷衍儿子:我最近晚上都比较忙!
当时同学正和我一起,她倒是挺羡慕我的,我们两个的儿子都是同年的,孩子同时在外求学,但她儿子极少主动发信息找她,更别说叫妈妈打电话给她了。
最糟心的是,在他儿子的朋友圈那里,只能看到一条线,好吧,就那么水灵灵的被儿子屏蔽了。
明明小时候也是香香软软的小可爱,一天天的粘着妈妈,一开口也都是妈妈,可为什么长大了就陌生了呢?
这种跨越岁月的亲密,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其实,对于这种情况,心理学研究揭晓了答案:
那些长大后依然和妈妈亲密无间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妈妈在童年做对了4件关键事。
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决定了孩子一生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模式。
一、情感纽带的建立:0-3岁是黄金期
3岁以前是和孩子建立情感纽带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就难弥补了。
6-12个月的宝宝像个小尾巴似的追着妈妈,总想赖在妈妈怀里,这是宝宝进入依恋巅峰期了。
同时,这也是建立情感纽带的关键“窗口期”。
婴儿大脑在亲密互动中会分泌催产素,这种“爱的激素”能强化亲子间的信任感。
如果总是妈妈和宝宝一起,那么他们之间的依恋关系就会很紧密。
但如果妈妈因工作将孩子交给其他人照顾,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就是照顾他的那个人。
等3岁后孩子即便重回妈妈身边,那份天然的亲近感也已经被削弱。
如果不能亲自照顾孩子:
①每天抽15分钟陪孩子高质量陪伴或玩耍。
②周末或其他特定的时间安排“专属时光”,只陪着孩子,哪怕只是牵手散步。
当然,三岁以内的孩子一般对妈妈都是比较依恋的,想要建立这种关系是非常容易的,但要记得,如果和孩子分离超3天则可能触发幼儿分离焦虑,一定要避开啊。
二、肢体亲昵
肢体上的亲昵是最容易拉近两个人的关系的,即便只是一个简单的拥抱。
作为妈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一看到妈妈就会扑向妈妈,却被无情推开:“别碰我,一身汗!
这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盆冷水从头顶浇下来,即便不是很伤心也会感觉很失落。
几次之后,孩子眼里的光就渐渐熄灭了。
别小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拥抱,触觉心理学研究表明:拥抱能刺激皮肤感受器向大脑发送安全信号,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
从小缺乏肢体接触的孩子,前额叶皮层发育可能受影响,导致情绪调节能力较弱。
智慧妈妈这样做:
①婴儿期:坚持母乳喂养,哺乳时可轻抚宝宝后背,给孩子做被动操等。
②学龄期:晨起来个亲吻或者摸摸头,睡前捏捏脚。
③青春期:改用击掌或其他自创的方式接触。
闺蜜的儿子开学已经大二了,放假的时候还经常挽着妈妈的手一起去散步,逛超市等,平时也像朋友一样聊天,出门的时候不管去哪里都会发信息报备,简直太暖了。
三、情绪接纳
很多妈妈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都会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如:
孩子吃饭不小心把米饭掉外面了有点小怕怕,妈妈会骂他,你到底吃不吃?不吃我就全部倒掉了!
孩子打翻牛奶大哭时,妈妈会骂:别哭了,再哭不要你了!
当我们总是用这种情绪反馈给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我有情绪是错的!
然而,依恋研究显示,情绪被持续否定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焦虑抑郁。
而那些能说“妈妈懂你难过”的妈妈,更容易教会孩子调节情绪。
三步接纳孩子情绪:
①遇到孩子有情绪,先别着急发火,深呼吸后默念:这很正常。
②静静搂住孩子,或递纸巾,让孩子把情绪发泄或者梳理一下。
③事后沟通,解决问题。如问他刚才为什么伤心?下次我们可以怎么做?
妈妈得要自己能稳定情绪并且接受孩子这些坏情绪,等情绪平稳之后再讲道理,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开始就河东狮吼!
四、放下“为你好”的遥控器
因为"为你好",孩子要吃他讨厌的菜,要上他讨厌的兴趣班,要做他不喜欢做的事……
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因为"为你好"去读了不喜欢的专业,去上了不喜欢上的班……
然而,正因为"为你好"孩子自主探索的翅膀被剪了一下。
要知道,0-6岁是自主意识萌芽期,如果总被干涉,孩子要么变得依赖性强,要么在青春期激烈反抗。
这样做孩子更爱你:
✅ 玩玩具时不指挥“该这样拼”
✅ 选兴趣班时问“你想试试哪个?”
✅ 聊天时说“你的想法很有趣”而非“听我的”。
"为你好"的本意是为了孩子更好,可以引导孩子,但不是要控制孩子。
或许那些总被夸“懂事”却疏远妈妈的孩子,心里往往藏着未被看见的伤口,所以,别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那么粘妈妈,因为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双向奔赴”,而不是总给孩子制造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