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扈俊丽。
一个陪妈妈们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创业者。
※除了原创文章,每天精选3篇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内容来自:书籍、公众号、知乎、微博、付费社群、群聊、朋友圈等,不代表个人观点,也不清楚原始出处,所以大部分没有注明摘自哪里,侵删。
这是第280篇学习笔记:
以下为学习笔记正文。
1、好孩子或许是容易被控制
在有些父母老师和成年人概念中,好控制就是好孩子,不好控制就不是好孩子。
所以如果小时候被认为是好孩子,也许只是因为没有自我,容易被控制。
小时候可能引以为傲,成年了会发现全是痛苦。
2、一个无法安静的大人,会一步步把孩子养得虚弱
一个无法安静的大人,会一步步把孩子养得虚弱。
懂得管住自己的嘴,是为人父母最高级的教养。
再好心的话语和教导,如果过了度,照样会变成伤人的荆棘,刺在孩子心头。
为人父母,会说话是本事,但懂得【闭嘴】,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当孩子在专注做某件事时,如果父母总是出声干扰,就会打乱孩子玩耍、学习的节奏感和内心的秩序感,严重破坏专注力。
比起无休止的唠叨和事无巨细的照顾,安静的陪伴和得体的退出,更能让孩子在独处中成长。
孩子只要有这两项能力学习就不会差:
一个是专注力,一个是记忆力。
但大多数时候,孩子的专注力不是靠培养的,而是需要我们保护出来的。
而保护孩子专注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我们学会闭嘴,做到不打扰。
这个观点,我已经写过很多次,父母闭嘴,在孩子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且有深远影响的一件事。
孩子的成长,需要帮助,需要提醒,需要告知,但更多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安静地独处。
在安静的状态下,他发展出自己的感知能力、领悟能力,融合能力,整合能力,与事物连接的能力。
这些能力,最终汇聚成,他自我的一部分。
不给他安静独处的空间,他的内心,是一片片凌乱的碎片,即使,讲再多道理,他都没有时间去整合,去整理这些碎片,它们占据着孩子内心的空间,却无法融入他的自我。
3、如何应对孩子的痛楚?
当孩子受到身体或心理的伤害时,父母可能觉得难以忍受。
当孩子情感受伤时,我们想要解救他们,部分源于我们自己无法直接缓解他们内心的痛苦。
于是,我们会给校长打电话,对老师吼叫,或对其他孩子的家长发出抱怨;
但我们却不曾意识到,这样做反而会加剧他们的痛苦,还会使他们自己(和他人)减弱承受痛苦的能力。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驾驭自己的情感,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先向自己的情感缴械。
当然,这与沉溺于情感或消极抵触是不同的。
缴械的意思是接受这些情感的真实面目,我们的痛苦也就随之确定了。
如此一来,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真实地体验自己的感受。
我们邀请他们进入一个开放的空间,将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安放其间。
——摘自《父母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