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捏”解压玩具或致儿童性早熟 甲苯最高超标35倍

2025年05月26日16:03:05 育儿 1694

近期,一款名为“捏捏”的慢回弹解压玩具迅速走红,其可爱逼真的外形和软糯Q弹的手感成为许多人缓解压力的新宠。然而,随着一位制作“捏捏”的博主自称患癌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类玩具的安全性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检测认证机构SGS对市场上热销的7款“捏捏”玩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多款样品存在有害物质超标现象,最高超标达35倍。

“捏捏”博主自称患癌!解压玩具安全性引热议

近日,一位解压“捏捏”玩具博主在个人账号上发文透露自己患癌症,并宣布将暂时停止更新与“捏捏”玩具相关的所有视频内容。尽管该博主在文案中并未明确提及具体的患癌原因,但评论区不乏猜测,其患癌原因可能与长时间接触“捏捏”玩具有关。

“捏捏”解压玩具或致儿童性早熟 甲苯最高超标35倍 - 天天要闻

据了解,“捏捏”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揉捏、挤压、慢回弹的解压玩具,凭借其可爱逼真的外形设计和软糯Q弹的手感,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搜索“捏捏”,有不少店铺的累计付款人数达到几千,商品价格一般在几元到几十元间不等。然而,关于其安全性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

不少网友反映,在长时间接触“捏捏”玩具后,出现了喉咙痛、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担忧。

“捏捏”解压玩具或致儿童性早熟 甲苯最高超标35倍 - 天天要闻

2020年,广州市消委会曾对37款解压玩具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一些玩具存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量过高的风险,且有部分样品菌落总数过多、增塑剂含量过高、声响过大的风险。

解压玩具“捏捏”是否真的有毒有害?存在安全隐患吗?近期,检测认证机构SGS对市场上热销的7款“捏捏”玩具进行了检测,检测项目包含邻苯二甲酸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小部件和产品标签等。

邻苯二甲酸酯超标,或致儿童性早熟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常见的增塑剂,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然而,如果过量使用,这类物质会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并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过量接触邻苯二甲酸酯可能诱发女童性早熟、男童女性化,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肝肾功能等。

根据GB/T 22048: 2022《玩具及儿童用品 聚氯乙烯塑料中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测定》标准,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不能超过0.1%。

然而,SGS的检测结果显示,在7款“捏捏”玩具中,有1款(6号)样品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为0.126%,超标26%。

“捏捏”解压玩具或致儿童性早熟 甲苯最高超标35倍 - 天天要闻

TVOC超标严重,或引发多种疾病

TVOC是常温下易挥发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含苯、甲苯、甲醛等300多种物质。过量吸入TVOC可能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头晕、头痛、嗜睡、乏力、胸闷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根据GB/T 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TVOC浓度应≤600μg/m³,甲苯浓度应≤200μg/m³。

检测结果显示,在7款“捏捏”玩具中,有4款样品的TVOC含量超标,其中4号和7号样品的TVOC浓度分别高达29960μg/m³和21640μg/m³,分别超标4倍和2倍多。此外,这两款样品还检出了高浓度的甲苯,浓度分别为6714μg/m³和7277μg/m³,分别超标32倍和35倍。

“捏捏”解压玩具或致儿童性早熟 甲苯最高超标35倍 - 天天要闻“捏捏”解压玩具或致儿童性早熟 甲苯最高超标35倍 - 天天要闻

除了有害物质超标外,检测还发现,部分“捏捏”玩具存在小部件和标签问题。根据GB 6675.1要求,玩具上需标注适用的年龄范围和安全风险警告语。然而,在7款“捏捏”玩具中,有4款样品存在小部件且未标注警告语的情况。

专家建议:选购捏捏时查看3C认证标识

面对“捏捏”玩具的安全隐患,消费者应该如何科学选购和使用呢?

SGS专家建议,选捏捏时,先查看包装上是否标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号:GB 6675.1,GB 6675.2,GB 6675.3,GB 6675.4。标准号有缺失或错误标注,都说明产品可能是不规范的。

其次,查看是否有3C认证标识,因为市面上常见的捏捏玩具基本都属于国家强制标注3C目录产品。

除了谨慎购买捏捏!SGS专家提醒,玩捏捏时,最好找一个宽敞通风的环境;玩好后,立即清洗手部。最好不要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亲手DIY制作捏捏!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一碗下肚,怀孕37周女子流产!竟是家中“藏毒” - 天天要闻

一碗下肚,怀孕37周女子流产!竟是家中“藏毒”

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各类冰镇冷藏食品逐渐“火热”起来,但安全问题仍需重视,因为即便在冷藏环境下,许多嗜冷细菌仍能大量繁殖。其中一种名为李斯特菌的细菌需要格外引起警惕,因为它专爱挑孕妇和婴儿“下手”,生活中该如何避免呢?近日,一位“准妈妈”在社交平台讲述自己的遭遇:怀孕37周,因食用冷藏食品引发李斯特菌...
别再盯成绩了,你娃快没电了 - 天天要闻

别再盯成绩了,你娃快没电了

“养废了”——这个词最近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讨论中越来越常见。是的,不是被别人说,而是你自己做的。你当初一心想让孩子好,结果,你用你的好心情,把孩子的未来给捧上了山崖。那些“养废”孩子的家长,真不是嘴巴上讲得好听,结果却不知不觉把孩子弄得很差
严防!“冰箱杀手”来了! - 天天要闻

严防!“冰箱杀手”来了!

炎炎夏日许多人的冰箱中存放着西瓜、哈密瓜、冰激凌等美食但是如果家里有老人、孕妇或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得小心“冰箱杀手”——李斯特菌李斯特菌在夏天尤为常见,许多感染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人们吃了被李斯特菌污染的冷藏即食食品,例如奶制品、熟食肉类、沙
父亲因工死亡,试管婴儿能申请抚恤金吗?法院判了 - 天天要闻

父亲因工死亡,试管婴儿能申请抚恤金吗?法院判了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5月27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事例,其中涉及一起试管婴儿享受抚恤金待遇案件。陈某与郭某婚后因不孕症就医,冷冻9枚胚胎。在胚胎移植前,陈某因工死亡,被认定为工伤。随后,郭某接受胚胎移植生下陈小某,并销毁剩余胚胎。2024年5月,陈小某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遭某社保中...
儿童针筒玩具热销,是“解压神器”还是“危险利器”?多方提醒—— - 天天要闻

儿童针筒玩具热销,是“解压神器”还是“危险利器”?多方提醒——

一个针筒、一个捏捏乐,组成了一款近期风靡校园周边文具店的儿童玩具产品,针筒看上去和医院使用的注射器几乎一样。网络视频里宣称,这款玩具玩法简单,十分解压,只需要用针筒把空气注入玩具中,形成空气泡,再去捏爆泡泡就可以。然而,这款儿童玩具却引起了家长们的不安。不少家长表示,此类玩具非常危险,存在安全隐患。...
【视频】父亲工亡后,冷冻受精胚胎植入母体成功分娩,他是遗腹子吗? - 天天要闻

【视频】父亲工亡后,冷冻受精胚胎植入母体成功分娩,他是遗腹子吗?

什么是遗腹子?《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怀孕妇人于丈夫死后所生的孩子。在自然受孕情况下,遗腹子是先怀孕、丈夫死亡之后出生的孩子。那么,一对不孕不育的夫妻进行胚胎体外培育,在丈夫工伤死亡后,胚胎再植入妻子体内之后出生的儿子小强(化名)是遗腹子吗?小强能申领其父工亡后供养亲属抚恤金吗?近日,在江苏某...
防“溺”于未然,安全伴成长!这些防溺水知识一定要教给孩子! - 天天要闻

防“溺”于未然,安全伴成长!这些防溺水知识一定要教给孩子!

夏季炎热,亲水活动成为不少人的消暑选择,但随之而来的溺水风险也显著增加。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龙华君主任医师提醒:每年夏季都是溺水事故高发期,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群体,溺亡悲剧时有发生。掌握科学防溺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是守护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一、为什么青少年容易发生...
语言发育黄金期:0-3岁亲子对话质量影响未来学习力 - 天天要闻

语言发育黄金期:0-3岁亲子对话质量影响未来学习力

►本文2227字 阅读3分钟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双胞胎姐妹苦求妈妈不要离开,爸爸外出找了一年无果,七旬爷爷靠三亩地养活俩娃 - 天天要闻

双胞胎姐妹苦求妈妈不要离开,爸爸外出找了一年无果,七旬爷爷靠三亩地养活俩娃

初夏的风拂过门前的苞谷地,两个孙女弯腰除着多余的杂苗。“当年她不要,如今就是给一座金山银山也不换,咱家这一对小棉袄比啥都金贵。”李爷爷在地头抽着烟袋,心里的满足不知不觉爬上了眼梢。庄上的人都知道李爷爷有一对孝顺孙女,虽然儿子儿媳都不在身边,可家里有一对双生姐妹花,这在庄上属于独一份。七十岁的李爷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