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已經成為發展重要方向與主題,它既包括了新發展階段、新理念與新格局創新既是多元的,也是多維的,科技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創新鏈、產業鏈和資本鏈「三鏈」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在第二屆深圳(國際)產業園區創新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第23屆國際玻璃協會主席彭壽如是說。
深圳的發展充分驗證了「三鏈」融合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探索與成功實踐,也創造了區域創新發展的奇蹟。深圳高新企業持續領跑,深圳的金融市場優勢日益凸顯,深圳是創新之城,在這裡,創新、產業與金融的「三鏈」融合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產業園區已成為創新突破和跨越式發展的載體。
彭壽院士分享。
產融結合成園區發展方向
在彭壽看來,創新的多元既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也包括基於現代知識管理的創新;而創新的維度則包含了科技創新、組織創新、模式創新等。即使是園區本身,也需要創新。他認為,現代園區不再是獨立的物理空間,產融結合才是未來發展方向,也是可持續發展之路。
彭壽院士在現場分享了玻璃行業的創新發展歷史,他表示,玻璃在現代社會已經無處不在,現代玻璃已成為世界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材料,它開啟了人類認識世界和自身的閥門,玻璃新材料廣泛應用於信息顯示、新能源和航空航天及國防工業的特種玻璃三大領域。
峰會現場。
產業園區要實現創新要素、創新成果的高效聚集,也是「三鏈」融合發展的必要環節,成為創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從事玻璃行業的研究與實踐者,彭壽院士特彆強調堅守的意義,38年來,他堅持只做一件事——持續深耕玻璃材料研發與製造領域。據了解,我國在2018年做出了世界最薄的0.12mm超薄觸控玻璃,1.92m²的世界上最大的單片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還有世界唯一全流程30微米可捲曲柔性玻璃生產線和國內首條空心磨礪微珠生產線,這些成果都源自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園區聚集了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玻璃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
從跟跑、並跑到領跑
「通過『三鏈』融合創新體系的構建,實現了玻璃新材料有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新能源玻璃的突破,支撐了我國新能源產業領跑世界。以玻璃設計院作為創新鏈,以玻璃設計院和作為資本鏈的上市公司支撐玻璃產業平台的產業鏈,資本鏈反哺創新鏈。」彭壽說,在此體系下,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實現收入270億元,與2000年相比,19年來,收入和凈利潤的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了46%和58%。即使在今年疫情影響之下,收入和利潤仍然分別實現了48%和38%的增幅。
峰會現場。
「不過,在不少高端新材料仍被發達國家封鎖和壟斷。大尺寸硅材料、大尺寸碳化硅單晶、高飽和度光刻膠等還被國外壟斷。面對新的發展特點,「三鏈」融合要素、內涵和範式發橫改變,實現新「三鏈」融合意義深遠」。彭壽院士指出,在產業鏈方面,傳統產業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其中,從高端化方面來看,產業鏈的「長、寬、高」都發生了變化——延伸產業鏈、相關多元化供應鏈拓展和邁向價值鏈中高端。而在智能化方面,產業鏈也從智能單元到智能工廠邁向互聯工廠,最終實現雲互聯網平台、工廠互聯網平台和邊緣計算節點的「雲、企、端」的互聯智慧雲平台。
此外,他還指出,時代背景下,價值資產向演算法轉移,新興產業出現向數字化、信息化和融合化發展的趨勢,未來社會將轉變為人類與「演算法」的鬥爭。在他看來,演算法將成為工具和指示燈。
「中國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創新和產業的融合發展迎來重大機遇。多點資金池構建新模式基金,資產端、市場端和資金端同時發力,創新資本市場促進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他強調,通過體系創新強化科技原始供給、數字賦能構建未來產業體系,讓產融結合,培育出創新生態系統,為園區的創新發展探出新路。
【撰文】邱永寬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