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街頭巷尾的榮昌鹵鵝,會成為撬動50億元產業投資的支點?
5月17日,重慶市榮昌區用一場「含金量」十足的招商推介大會給出答案:16個項目現場簽約,13家企業排隊「候場」,總投資超50億元——這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一個西部小城將「網紅流量」精準轉化為「投資增量」的鮮活樣本。
從「榮昌鹵鵝哥」意外走紅,到產業鏈強勢擴能;從短視頻刷屏,到企業家組團簽約,榮昌區用「快、准、好」的招商方法論,上演了一場從「現象級傳播」到「現象級落地」的精彩躍遷。
反應快
項目從洽談到簽約不超過一個月
當天上午,「千年榮昌·商機無限」榮昌區2025年產業發展招商推介大會舉行。上游新聞記者了解到,活動現場共簽約了16個項目,總投資22.5億元。其中,簽約鵝產業鏈企業8個,總投資9億元;簽約招商重點項目8個,總投資13.5億元。此外,另有達成意向及擬近期簽約企業13家,總投資預計28.1億元。
在這場榮昌區招商引資的「閃電戰」中,江蘇飛羽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落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江蘇飛羽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孝虎介紹,4月22日,公司通過榮昌區招商短視頻了解到,當地正全力打造鹵鵝全產業鏈,並計劃引進羽毛球生產項目。這與飛羽體育在西南地區布局產能的戰略不謀而合,當即致電榮昌區招商投資局表達投資意向。
對此,榮昌區迅速響應。4月25日,區領導率隊飛赴企業實地考察,雙方現場達成合作共識並簽訂意向協議。
「第二天,我又和團隊飛到了榮昌落實投資細節,我們看中的不僅是鵝絨資源,更是政府『秒回』消息的效率。」陳孝虎說,榮昌項目總投資5億元,擬購買土地約35畝,並同時租賃約13000平方米標準廠房過渡生產,建設羽毛球及體育用品生產項目。預計6月18日前,在榮昌實現首隻羽毛球下線,項目建成後年產能達240萬打羽毛球,年產值不低於4000萬元,可帶動就業800人以上。
從初次洽談到正式簽約,全程不超過一個月,創造了榮昌招商引資的「飛羽速度」。
定位準
鵝產業鏈項目投資額佔比達50%
記者注意到,在當天的簽約項目中,鵝產業鏈項目投資額佔比達50%。這源於榮昌區「精準招商+靶向對接」機制。
事實上,自「榮昌鹵鵝哥」爆火出圈以來,榮昌區就搶抓流量熱度,以「網紅效應」撬動產業擴能,推動煌上煌食品、紫燕百味雞、三惠鵝府等在榮企業加大鹵鵝生產擴能。
同時,以鹵鵝為支點撬動全鏈布局,打造集養殖、屠宰、生產,副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完善延伸鵝產業鏈。
如今,榮昌不僅是「流量高地」,更是「招商熱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30日,榮昌新增招商項目線索54條,其中食品加工類項目22條,主要集中在預製菜、飼料、冷鏈物流等領域;裝備製造類項目16條、電子信息類項目4條、其他類項目12條。
「我們不是『撿到籃子里都是菜』。」榮昌區招商投資局相關負責人以此次推介大會為例介紹說,會前就按企業規模、產業匹配度、科技含量篩選了38家優質企業現場參會,涵蓋智能製造、食品深加工、直播電商等賽道,實現精準邀約。同時,線下通過各產業專班推薦邀請,邀請重點在談項目企業家、項目已落地榮昌企業家86人,參會總人數突破200人。
「本次大會,我們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及智能製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電子信息等『2335』重點產業,突出產業鏈精準推介。」該負責人說,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招商大使、招商顧問聘書頒發儀式,通過廣納賢才,匯聚各方智慧與力量,為榮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服務好
「三包」政策打造投資強磁場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榮昌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5%。取得亮眼成績的背後,離不開榮昌優良的營商環境。
近年來,榮昌始終秉承「來了就是一家人」的理念,持續打造「123456」營商環境品牌,擦亮民營經濟「金名片」,成為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標杆城市。
推介大會上,榮昌區借勢發布了「機會包」「政策包」「服務包」三個政策「大禮包」,全方位賦能企業發展。
其中,「政策包」梳理出44條支持製造業企業的優惠政策;「服務包」結合投資企業開辦、建設、投產等服務事項,制定了榮昌區「企業開辦政務+」服務手冊,實現園區的事情在園區辦。針對企業融資需求,統籌區內各金融機構,發布「企需我應」信貸金融產品37個;「機會包」擬定應用場景及機會項目9個,重點產業合作項目11個,涉及汽車零部件、食品加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電商文旅、鄉村振興等多個領域。
從「鹵鵝ip」的偶然出圈到50億元投資的必然收穫,榮昌區用「網路流量」引入「投資活水」,其核心在於建立「熱點捕捉-產業轉化-服務固化」的閉環體系。正如參會專家所言:「流量只是敲門磚,真正的競爭力在於用系統思維把『網紅效應』轉化為『長紅機制』。」
眼下,榮昌區正全力唱響招商引資「快、准、好」三部曲,這場「流量變現」的實踐,正在書寫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上游新聞記者 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