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剛過,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就掀起了一場"改名風暴"。小米、理想、蔚來、小鵬等主流車企紛紛連夜修改官網和宣傳文案,將原本大肆宣傳的"智駕"標籤,統一降級為"輔助駕駛"。
小米官網及App訂購頁面,統一修改了有關智駕的措辭,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
其中,小米SU7標準版搭載的Xiaomi Pilot Pro(不帶激光雷達),改名為「小米輔助駕駛Pro」,此前為「小米智駕Pro」。

而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載的Xiaomi HAD(帶激光雷達),改名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此前為「小米智駕Max」。小米SU7的"智駕Pro"變為"輔助駕駛Pro"。
不僅是小米,理想產品線負責人李昕暘發微博介紹 理想L6智能煥新版,其中強調了「輔助駕駛煥新」,理想官微轉發了這條微博。

這場改名潮的直接導火索,是工信部出台的新規。新規明確要求,L2級駕駛功能必須規範命名為"輔助駕駛",嚴禁使用"智駕"、"高階"、"自動"等容易誤導消費者的模糊表述。這一政策直指行業痛點——部分車企過度包裝L2級輔助駕駛功能,導致消費者產生錯誤認知,進而引發多起事故。數據顯示,2024年L2級功能滲透率超過55%,但相關事故率卻同比上升了18%。

新規看似一刀切的強硬要求,實則精準擊中行業頑疾——「技術發展滯後,營銷過度超前」的亂象。
部分車企為搶佔市場,在宣傳中大肆渲染「零接管自動駕駛」,實際路測時連施工路段的警示錐桶都難以識別;標榜能覆蓋「全場景智駕」,但遇到雨雪天氣、隧道暗光等複雜場景,系統便立刻失靈掉線。這種名不副實的宣傳,不僅誤導消費者產生錯誤期待,更直接導致多起因誤信「自動駕駛」而引發的交通事故。

此次車企集體改名,絕非簡單的文字遊戲,而是行業向用戶安全作出的鄭重承諾。當「智駕」標籤回歸輔助駕駛的本質定位,意味著車企必須正視技術邊界,讓產品宣傳與實際功能嚴格對齊,真正將安全放在首位。
在這場行業整頓中,華為成為了唯一的例外。當其他車企忙著修改宣傳文案時,華為卻發布了L3級的高速駕駛輔助技術,雖然不是馬上就能搭載在旗下車型上,但是卻也表現出了華為在智能駕駛方面的實力和自信。
不過,這次改名也給行業帶來了積極改變。越來越多車企開始重視功能邊界的清晰標註,小米、理想等品牌紛紛在用戶手冊中增加風險提示。

寫在最後:
未來,智能駕駛的競爭將回歸技術本質。對消費者而言,這場風波是一次及時的提醒:選購智能汽車時,不應被宣傳口號迷惑,而要關注技術的真實表現。
對行業來說,工信部的新規如同一次嚴厲的體檢,將推動智能駕駛產業告別野蠻生長,走向更安全、更規範的發展道路。畢竟,在關乎生命安全的領域,容不得半點虛假與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