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內部完成了一場靜默的戰略轉向:余承東卸任車bu董事長職務,轉而更專註於終端bg業務與鴻蒙生態建設。
這一調整背後,應該是華為在智能汽車和消費電子領域的一次關鍵的戰略升級,即:從「單點突破」轉向「生態協同」,從「親力親為」轉向「開放共贏」。
余承東是華為終端業務的「功臣」。在他帶領下,華為手機從默默無聞到全球前三,即便遭遇晶元斷供的艱難條件,仍通過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穩住了市場。
如今華為手機強勢回歸正常節奏,鴻蒙生態加速擴張,余承東的精力自然需要更聚焦。 而智能汽車業務已進入新階段。早期,華為需要余承東這樣的「猛將」開疆拓土,通過問界等車型證明技術實力。
但現在,車bu的核心任務已從「從0到1」轉向「從1到n」,如何讓更多車企接入華為的智能駕駛方案、激光雷達和車機系統。這一階段更需要標準化、平台化運作。
年3月31日,深圳引望智能完成工商變更,華為對其持股比例從100%降至 80%,「阿維塔」 和 「賽力斯」 各佔10%。
這一架構既保留華為的技術主導權,又打消了車企「淪為代工廠」的顧慮。
余承東主導的「鴻蒙智行」則聚焦用戶體驗,通過智能座艙、車機互聯等功能,將手機、汽車、電腦等設備無縫銜接,構建「人-車-家」全場景生態。
這種分工極具智慧,技術中台確保華為的激光雷達、ads等「硬科技」持續領先;生態前台則通過鴻蒙的軟實力提升用戶黏性。兩者結合,既避開了造車的重資產風險,又鎖定了智能汽車的核心價值。
為什麼現在調整?
1.手機業務復甦:華為手機銷量重回國內前列,需要余承東全力鞏固戰果,同時布局6g、ai手機等未來技術。
2.汽車生態成熟:問界m7/m9的成功已驗證華為技術,下一步是讓更多車企加入鴻蒙智行,需更開放的姿態。
3.資源優化:智能汽車賽道燒錢兇猛,獨立運營可引入外部資金,降低華為財務壓力。
對於目前的汽車產業來說,硬體製造的門檻越來越低,但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等技術的門檻卻很高,華為一直以來的定位不是做整車廠,而是做智能汽車界的核心供應商。
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不再是「誰造的車更好」,而是「誰的生態更強大」。華為已卡住關鍵位置。
余承東的職務調整,正是為了強化第一條線,同時為第二條線鋪路。這種「分兵合進」的策略,或許正是華為應對複雜環境的最優解。
因此,余承東的卸任並非退後,而是華為在智能汽車長征中的「換擋提速」。當行業還在爭論「該不該造車」時,華為已經想明白:真正的勝利,不在於自己造多少車,而在於讓多少車用上華為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