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一張晶元禁令使得中國科技圈進入到了寒冷的時節。誰都未曾想到,在這場危機當中挺身而出的,竟然是一位曾經在英偉達工作了15年的「矽谷的老戰士」——張建中。他攜帶著團隊回到國內創立了摩爾線程,通過行動闡釋了什麼叫作「用神奇去戰勝神奇」。
一 生態戰從「借船出海」到「造船遠航」
英偉達的CUDA生態猶如晶元界的「操作系統」,全球的開發者早就已經習慣在這片土地上進行耕耘。張建中對這一點十分了解,選擇了一條「曲線救國」的道路。摩爾線程的MUSA架構既能夠兼容CUDA生態,又能夠通過開源工具鏈一步一步地構建自主的標準。這就彷彿是在別人的鐵軌上行駛著自己的火車,既保留了兼容性,又在悄悄地鋪設新的軌道。
2023年發布的誇娥智算集群,在千卡規模下,線性加速比達到了92%,這說明國產GPU已經具備了與國際巨頭競爭的實力。更為重要的是,摩爾線程將音頻理解大模型MooER進行了開源,這一「技術共享」的舉措直接打破了外界對國產晶元「各自為政」的固有印象。
二 人才暗戰:矽谷經驗遇上中國速度
張建中並非孤軍奮戰。
跟隨他回國的工程師團隊中,有人參與過AMD顯卡架構設計,有人精通ARM晶元指令集。
這支「多國部隊」把矽谷的經驗跟中國市場給結合到一起,於是就搞出了新的名堂:MTTS80顯卡既可以很流暢地運行《英雄聯盟》,還能對金融行業的實時風控進行計算——這種「遊戲和生產力都能做好」的操作連老東家英偉達都直說它厲害。
更絕的是,與浦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7。通過使用國產GPU搭建的萬卡智算集群,一方面規避了美國的制裁風險,另一方面也將金融數據安全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這一舉措「用市場換技術」,堪稱國產替代的經典教科書案例。
三 逆襲邏輯:制裁反而成了最佳推手
美國禁令本想讓中國AI「斷糧」卻意外催生了國產GPU的黃金時代。英偉達被反壟斷調查後,其在中國數據中心業務收入佔比從19%暴跌至個位數,而摩爾線程的誇娥集群已落地北京支持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
戲劇性地,英偉達的閹割版晶元H20被禁止銷售,這反而使得國產替代少了那種「像溫水煮青蛙一般,不知不覺地陷入不良狀況」的風險。就如網友所調侃的那樣:「感激美方幫我們戒除了『依賴洋晶元』這個毛病。」
四 未來之戰: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這場較量遠未結束。摩爾線程儘管實現了CUDA代碼3天的遷移,但是要在開發者生態上真正做到分庭抗禮,仍然需要一些時間。好在開源社區已經有5000多名開發者參與到生態建設中,這種「群眾路線」恰恰是打破技術霸權的關鍵所在。
當張建中把英偉達的工牌換成國產GPU的名片時,他也許想起了黃仁勛的名言:「要麼成為捕獵者,要麼成為被捕獵者。」如今捕獵者正在成為新的規則制定者。這場逆襲的背後,不僅僅是晶元性能的較量,更是一場關於技術尊嚴的覺醒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