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王彬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有網友發現,小米汽車的宣傳物料上,對其駕駛功能換了宣傳術語,將原有的「智駕」更改為「輔助駕駛」。整個4月,小米汽車官方微博中智駕/智能駕駛這個關鍵詞只出現過1次,而此前這可是個高頻詞——僅3月,小米官微中就有7條微博提到「智能駕駛」,5條提到「智駕」。 更換話術、降低宣傳頻次的不止小米,理想等多家以「智駕」為賣點的新能源車企,近期都降低了「智駕」的使用頻次或換了說法。
「智駕」,即智能駕駛,嚴格意義上說,智能駕駛不等於自動駕駛,但從大眾的認知和感受層面講,智能駕駛和自動駕駛,確實傻傻分不清楚。在現實中,也有很多人都把所謂「智駕」當成自動駕駛。有人開「智駕」睡覺,夜間狂飆百公里,也有人邊開「智駕」邊玩手機、聊天、吃東西,在危險的邊緣瘋狂試探。當「智駕」異化成了「危駕」,忽視的是「海恩法則」,出事的概率也隨之飆升。近年來,由「智駕」帶來的血的教訓,不勝枚舉。今年以來,工信部就多次「踩剎車」,嚴禁車企誇大和虛假宣傳智駕。
既然如此,車企在宣傳上,將「智駕」更改為「輔助駕駛」,對「脫手駕駛」「智駕如老司機」等傳播術語說拜拜,就不能簡單粗暴理解為倒退妥協,其更多是一種主客觀條件作用下的剋制、客觀和理性式的「清醒」,是回歸科學嚴謹的表現。
「智」改為「輔助」,一詞之變,含義已完全不同,如果說「智」字還存在一定模糊性,那「輔助」二字所表達的意思就很清晰了,相關技術系統的本質,是讓駕駛員更省力的助手」,而非「替代人類的司機」。這一改動最大的公共價值在於,最大限度減少因商家的錯誤宣傳和引導而導致駕駛者放鬆警惕進而放大公共安全隱患的情況。
汽車的「第一性原理」,不是外觀好看,不是內在舒適,一定是安全性。無論是汽車智能化發展,還是今天的宣傳說法改動,本質都是為了「捍衛安全」。
但就算汽車安全性再高,如果駕駛者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識,一切就都無從談起。風險意識、防範意識,是人的生存本能,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掉。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就目前而言,在開車這件事上,雙手不能離開方向盤,命運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這是原則和底線。畢竟世上沒有後悔葯,人生也沒有重來機會,把風險和隱患扼殺在搖籃里,應該從自己做起,從當下做起。
積極擁抱技術,不等於完全依賴、絕對信任。人和技術的關係,一定是技術服務於人,而不是讓技術掌控人、主導人,無論是演算法還是人工智慧,都不足以讓我們賭上生命去信任。在和技術打交道這件事上,一定不能陷入路徑依賴、慣性思維,一定要堅守實事求是的原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電腦死機可以重啟,手機壞了可以修理,頂多耽誤點工夫,但「智駕」但凡出了問題,即使問題再小也可能讓我們付出生命的代價。「墨菲定律」,即我們俗話說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就適用於此。
這些都是政府以及車企在「智駕宣傳」上「踩剎車」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值得我們好好咂摸。今天的剋制,是為了讓「以人為本,智能向善」從願景變為現實,更是為了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代價,是為了明天更穩健地前行。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