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的一天,臨進中午,好朋友趙玲邀我去她家吃飯。我看見她鄰居50多歲的男老師正在學校後邊的家屬院內擀麵條,動作的嫻熟堪比面師了,好奇的我非探究竟,朋友告訴我:他老婆劉老師愛吃手擀麵,趙老師就天天練,天天擀,終於練就成了擀麵條的能手。聽後,我們嘖嘖稱讚。
聽趙玲介紹:「他倆可是我們學校中最恩愛、最甜蜜的一對模範夫妻。他倆非常甜美幸福,總是用對方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相互愛稱」於是,趙玲便把聽到的有關她倆的故事給我倒了一籮筐。
同班同學
劉老師和趙老師是高中同學,她的坐位就在他的前面,她的開朗漂亮被他深深吸引,他的帥氣聰明讓她產生愛慕之情,兩人的相互傾慕都印在對方心田。
異鄉相戀
到了高中畢業時,40 後的學生沒有高考,不能上大學,同學們只好各自收拾行裝離開學校尋找以後的出路。
劉老師也不例外,立即整理行囊準備回家時,被趙老師看到,他便不顧那時傳統思想的困擾,立馬鼓起勇氣跑到她的跟前,不好意思地說:「這麼遠的路,這麼重的東西,你怎麼帶回家?我送你吧!」伸手接過她的行李,內心抑制不住激動的她沒有推託。
畢業後的幾個月,她回自己的家鄉A地教書,他在他的家鄉B地教學,相距約十公里。距離使愛情插上了翅膀,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相思之情縈繞心頭,時隔一月,他便坐卧不寧,不顧路途遙遠,步行近兩個多小時的路程,來到A地找她,在她家的村口遠遠地等她,想再看看她的笑貌,探探情況。見到她,兩人喜不自禁。她告訴他一個不樂觀的消息:「父母通過打聽,知道你家兄弟姐妹多,很窮,離得還遠,不贊同咱倆談對象。」她不嫌棄,他倆山盟海誓,忠貞不渝。
不顧父母的反對,兩人隔段時日,便偷偷相見,互訴衷腸。
結為伉儷
到了法定結婚年齡,他提出要跟她結婚,她只好硬著頭皮回家說服父母,最終父母無奈,只好應承了這門婚事,於是簡單地操辦了婚禮。
不離不棄
婚後,她調往他所在的學校繼續任教。順理成章,三個孩子在7年里相繼出生,原本不寬裕的家庭更加拮据,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他們夫婦從未相互責怪和抱怨,他知道她的事業心很強,因此為了家庭,他甘願多付出,多奉獻,自然多攬了做飯和看孩子的家務,還總是先緊著她們娘四個吃穿,自己寧願忍飢挨餓,受苦受累。
他想讓家庭生活能好點兒,暑假、寒假裡,背著她偷偷地通過親戚找了在拉貨的火車上看管貨物的辛苦活,在火車上,沒有睡覺的地方,晚上就坐在車廂內靠著打個盹兒,靠帶的幾塊乾糧充饑,跟一趟車少則一兩天,長則四五天,也就多掙一點兒錢貼補家用。讓她感到既心疼又幸福,苦中帶甜,心有暖意,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成了他們的幸福基礎。讓她有著一生對他不離不棄,唇齒相依的信念。
他們暫時遇到了困難,不埋怨自己,不指責他人,不放棄信心,不逃避責任,而是一起戰勝困難!
相伴相依
過了些年,兩人都由民辦教師轉為公辦的,工資也逐漸漲起來。由於她的教學工作成績顯著,縣城小學的校長點將選用她,一併把她夫妻倆調進這所學校,並安置住處。
後來,兩個女兒先後成家立業,只剩下兒子在上學,家裡的條件也越來越好,隨後在縣城蓋了自己的新房,從此家庭過上了蒸蒸日上的好日子。她投入教育事業的精力更多了,他教的是小學科,相比輕鬆多了,他就首當其衝負責家裡的吃喝拉撒,更加細心照顧著她和兒子。每頓飯做什麼,總要先問問她喜歡吃什麼,再去精心做。陪孩子散步,帶孩子看醫生更甭提,常常是他一人。
長此以往,他背後默默地支持她的工作,做好家庭的堅強後盾,而她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熱愛的事業中,在家裡,她很依賴他,任由她自由。
相濡以沫
他倆退休後,趙老師仍然為全家人做好一日三餐。劉老師身體不大好,高血壓,她喜愛出去跳舞,想去哪裡跳,他就把她送到哪裡,為她掂包、提水、擺放跳舞用的音箱,樂此不疲。散步時,她總是挎著他的胳膊,走著聊著,談著笑著,怎麼不恬靜怡然呢?
現在,他倆八十多歲了。有一次他中風住院了,她擔心極了,守護在醫院,一會兒詢問醫生有關他的情況,一會兒俯在他臉龐柔和地問他:「感覺怎麼樣?」她坐卧不寧、寢食難安,待了幾天,心臟也不舒服,血壓又升高了,也不得不住院治療,等他慢慢恢復健康了,她也如釋重負了,血壓也恢復正常了。兩人康復出院後,一如既往,相扶相攜。
所謂甜蜜的婚姻不過夫婦彼此欣賞,彼此牽掛、互相理解、互相奉獻、彼此遷就和習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