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強:打破大科學裝置數據壁壘

春節剛過,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參加了歐洲實時的VLBI(甚長基線干涉)觀測。順利完成站坐標測試,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天文台台長沈志強很是振奮:「這為我國執行後期的嫦娥探月任務以及火星(等行星)探測任務做準備。」

VLBI被稱為超級「千里眼」。它將分布在幾千千米之外的多台射電望遠鏡聯合起來,大幅提高觀測遙遠目標的空間分辨能力。中國VLBI網由上海天文台牽頭負責,服務於我國嫦娥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測衛星的測定軌任務。

在日喀則市西約35公里處,大科學裝置日喀則40米射電望遠鏡拔地而起。過去一年,建設啟用它與吉林長白山40米射電望遠鏡,成為沈志強的工作重心,而如何用好大科學裝置是他履職調研的聚焦點。

「建成大裝置同馬上做出一流的科學成果之間不能畫等號。」沈志強說。

在張江科學城調研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時,有科研人員告訴他,這些設施本應是一個產生數據、保存數據和開放共享數據的核心,但目前所產生的數據仍都在各個課題、研究組的手上,造成「數據孤島」。

「所有的大科學裝置,最終都要服務於產出科學成果,而非僅僅生成一堆數據。」沈志強說,以天文台為例,科學家每次申請的望遠鏡觀測都會產生大量數據,但因為各種原因,有些數據來不及得到處理。

基礎科研領域,同一個科研實驗或觀測不會由多個科研團隊同時開展。時間一旦分配,包括數據在內的資源要素使用權也一併「獨家打包」給某個科研團隊,就會出現科學家「占數為王」,不利於科學數據的進一步挖掘和利用。事實上,有不少重大天文成果正是研究團隊從開放的存檔數據中挖掘出來的。

從科學家角度看,數據「私有化」可以被理解,畢竟「從0到1」是長路漫漫的求索。但從全局看,沈志強建議,同樣的數據往往可以用於不同科學目標的研究,理應得到最大化使用,而不是「沉睡」在資料庫里。一切要回歸大科學裝置建設的初衷——產出重大科研成果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在上海天文台,眼下,觀測數據的「獨家」使用期是有限的。「一旦到點,無論有沒有完成相關數據處理等,這些數據都要釋放給其他有興趣的科研人員。」沈志強認為,這也倒逼科學家第一時間完成數據分析處理,有利於促進更多科研成果產出,「國外科學界在數據使用期限上早有共識,我國在建設層面追趕的同時,也需要逐步完善使用理念」。

記者手記:科學家的「長遠賬」

每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沈志強最關心「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絕對數值和佔比。當他看到為建設大科學裝置的投入,愈發堅定初心——

一定要做出科研成果才對得起國家、地方的投入,不負一名科學家的使命感。這需要下功夫琢磨把每一個大科學裝置用好用足。

眼門前,大科學裝置背後有一群人:拿數據做研究的科學家、維護運行的工程師、迫不及待的企業用戶……每一個主體都值得「被看到」,這需要形成共識、需要政策扶持、需要機制設計。

這是一本「長遠賬」。

大科學裝置的運行壽命往往長達三五十年,它們必然會經歷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只要有時間,沈志強從不拒絕進行有關大科學裝置的科普講座。他知道眼下,更多未來的科學家需要被激發。

原標題:沈志強:打破大科學裝置數據壁壘|築夢現代化 闊步新征程·迎全國兩會

欄目主編:王嘉旖 文字編輯:占悅

來源:作者:文匯報 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