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發現新物種學者曾念開:最好不要採食白蓋雞油菌,可能對其他植物造成破壞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的白蓋雞油菌子實體圖(2017年)曾念開 攝

封面新聞記者 郝瑩

近日,我國先後在海南和浙江兩地發現了一種名為「白蓋雞油菌」的新物種,這一發現已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學前沿》。

據悉,白蓋雞油菌由海南醫學院藥學院教授曾念開科研團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於2017年和2020年先後在海南鸚哥嶺、浙江天目山發現,採用形態解剖與分子系統發育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後,確定為新物種。

漫長的「發現」過程

新物種的發現可遇不可求,常常在偶然之間,白蓋雞油菌也不例外。

2017年5月,曾念開正帶領科研團隊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做大型真菌本底調查。在鸚哥嶺鸚哥嘴休息時,他留意到幾朵無法判斷種類的白色蘑菇,「我當時沒有意識到它是雞油菌,因為雞油菌就是顏色近似雞油的黃色才叫這個名字,這個白色的就很罕見」。曾念開當即拍下照片,這也成為白蓋雞油菌最初的圖像資料。

白蓋雞油菌的顯微結構圖 張玉卓 繪

將標本帶回實驗室後,科研團隊的碩士研究生張玉卓,在曾教授指導下對標本展開顯微結構研究和分子研究,他們發現這種真菌除了顏色外,其他特徵都與雞油菌屬相符合,經過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文獻比對查證後確認,這是一個新的物種。它的菌蓋呈奶白色,表面光滑,邊緣是波浪狀,科研人員根據特徵將其命名為「白蓋雞油菌」。

2022年6月27日,相關研究正式發表在國際微生物學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確認了新物種成立。同時發表的還包括維蕃雞油菌、松林雞油菌和灰黃雞油菌,一共4個新物種。

該研究由海南醫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張玉卓為論文第一作者,海南醫學院藥學院曾念開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林文飛老師,法國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Bart Buyck教授,贛南醫學院蘇明聲老師,湖南師範大學陳作紅教授及張平教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分局蔣帥工程師、海南醫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安東羽共同參與研究。

與殼斗科植物有共生關係

關於大眾好奇的問題,「白蓋雞油菌究竟能不能吃?」曾念開表示,從過去大量的研究來看,雞油菌屬真菌都可以食用。以此推測,白蓋雞油菌也應該是無毒可食用的。

儘管如此,曾念開認為最好不要採摘白蓋雞油菌食用,尤其是野生菌類。「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它和殼斗科植物形成了共生關係,如果沒有殼斗科植物,白蓋雞油菌就不能生長存活,而殼斗科植物的生長如果沒有白蓋雞油菌等蘑菇助力,也會長不好。」基於這種共生關係,採摘雞油菌可能會造成對其他植物,甚至生態平衡的破壞,真菌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動物、植物、菌物互相依賴,環環相扣,維持著微妙的關係。曾念開表示,「目前我們還沒有把這種關係研究透徹,其中更多未知的原因還有待探索。」

圖源「菌菇資源與可持續利用」公眾號

發現75個新種的「蘑菇教授」

對於曾念開來說,發現新物種已不是新鮮事。他從事大型真菌資源與利用已有21年,帶領海南醫學院科研團隊已發現並正式發表2個真菌新屬、75個真菌新種、新組合種19個、中國新記錄菌屬1個、中國新記錄種2個。

這次發表的4個新物種中,白蓋雞油菌和維蕃雞油菌都是在海南發現的。「在鸚哥嶺採集到的是白蓋雞油菌這一新物種的模式標本,」曾念開解釋道。所謂模式標本,是指最能代表這一物種特徵的標本。「我們在鸚哥嶺找到的白蓋雞油菌,個體多,長得也很好,所以被選為模式標本,海南鸚哥嶺也是它的模式產地。」2020年,林文飛老師在浙江省天目山發現白蓋雞油菌分布,讓科研者們對這一物種的認識更加完善,論文得以在研究多份標本後發表。

曾念開團隊長期在海南進行大型真菌的本底調查,野外考察足跡遍布海南全省。真菌採樣困難,曾念開帶著學生深入雨林採集標本。「真菌本身生命力特彆強,它和生命的進化也息息相關,只是過去我們看不到,它一直是躲在背後的力量,要研究它認識它,才能更好地保護。」在他看來,大型真菌的研究尚不深入,做好基礎的分類調查工作尤為重要。「海南的生物多樣性確實豐富,一輩子如果能把這邊的真菌搞個八九不離十也夠了,我們就能真正為國家,為整個海南省做點事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