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心臟外科王春生主任、孫曉寧主任醫師團隊成功完成了一例國內最小體重的心室輔助裝置植入,患者胡女士已順利出院。短短5個月內,我院心臟外科已完成7例人工心臟臨床試驗項目,數量居國內第二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接受手術的胡女士體重只有37公斤,患有擴張性心肌病多年,胡女士的心臟的射血量不足,導致其出現呼吸困難、水腫、乏力。近幾個月,進入心衰的失代償期階段,心功能會迅速惡化,不僅透不過氣來,肝腎功能也迅速惡化,進入到終末期心衰的階段。胡女士面臨的治療難點在於不僅藥物無效,因為群體反應性抗原過高,如果做心臟移植的話很可能會發生排斥反應,因此也不能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她輾轉多地求醫,得知人工心臟是最後的希望。
我院心外科團隊在今年2月份,完成了華東地區首例心室輔助裝置「中國火箭心」——HeartCon植入終末期心衰患者體內的移植手術。這標誌著終末期心衰患者的救治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在胡女士之前,心外科團隊已經成功完成了6例「中國火箭心」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團隊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
面對胡女士病情重,體重輕的特點,體重輕的病人心排量的需求較低,而人工心臟的最低輸出量會超過病人的需求,術後給人工心臟心功能的維護和調整,出入水量的平衡帶來挑戰。團隊決定迎難而上,經過充分準備,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在麻醉科郭克芳副主任,在體外循環趙贇副主任醫師,手術室查婉君,楊玥護士的配合下,成功植入左心室輔助裝置。手術過程很順利,針對患者體重輕,肝腎功能凝血機制較差的情況,胡女士術後由重症醫學科羅哲副主任和鄭吉莉、陳軼洪護士長的監護團隊進行24小時接力看護,董麗莉副主任醫師以心超精細高超的評估,指導監護精心調整用藥,克服了康復過程中的重重困難,在護理團隊精心照料下,機器運行平穩,患者狀態良好。
與傳統的心臟移植相比,心臟移植是給患者置換一個全新的心臟,而人工心臟輔助裝置則代替左心室的工作,保留病人的右心室的功能,需要注意平衡左右心室的功能,因此需要強大的重症醫學的綜合實力作為支撐,也需要各學科密切合作的團隊精神。
根據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結果顯示我國目前心血管病患者的人數約為3.3億,其中心衰患者為890萬人,並且患病率持續增長,心衰最佳的治療方案是心臟移植。儘管心臟移植的數量也在持續上升,但是依然無法滿足我國龐大的心衰患者群體。由於心臟供體的嚴重不足,大部分終末期心衰患者根本無法接受心臟移植的治療。在內科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這部分患者只能束手無策地等待死亡的到來。人工心臟無疑是患者絕望黑夜裡的一道曙光,亦是心衰患者治療的最後一戰。
人工心臟輔助裝置是一個可以幫助患者虛弱的心臟將血液從心臟運往全身各處的一個裝置,但它並不是代替患者的心臟,而是分擔了部分心臟的工作。人工心臟輔助裝置既可用於在合適供體心臟出現前的短暫治療,也可以永久使用。人工心臟輔助裝置有充電和電池兩種運行模式,患者白天活動的時候可以使用電池,在患者晚上睡覺的時候,再將人工心臟輔助裝置進行充電。近年來,隨著植入左心輔助經驗的積累,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的治療結果越來越好,1年生存率已達到90%。
隨著中國人工心臟的研發,中國人工心臟的時代也即將到來了。此次胡女士植入的「中國火箭心」是我國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左心室輔助裝置,它屬於目前最先進的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植入性心臟輔助裝置和全人工心臟,不僅是心臟移植的附屬手段,對於像胡女士這樣不適於心臟移植、心功能又無望恢復的晚期心衰病人,長期應用心臟輔助裝置治療將是最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