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2025年03月23日01:02:10 科學 1605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地球宛如一顆藍色的寶石,靜靜地鑲嵌在黑暗的天幕之上。而就在最近,這顆寶石上的人們,目光紛紛聚焦於一場跨越星河的歸來之旅——兩名美國宇航員在太空滯留 9 個月後,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太空意外:命運的殘酷玩笑

美國東部時間 2025 年 3 月 18 日凌晨 1 時 05 分,SpaceX「龍」飛船緩緩脫離國際空間站。這一刻,對於巴里·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來說,是他們漫長太空之旅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然而,回想起過去的 9 個月,他們的經歷就像一場驚心動魄的太空冒險電影。

2024 年 6 月 5 日,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滿懷期待地乘坐波音「星際客機」飛赴國際空間站,執行首次載人試飛任務。當時,他們滿心以為這只是一次為期 8 天的短暫太空「出差」,甚至還提前規劃好了返回地球後的種種安排。然而,命運卻跟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太空的寂靜中,「星際客機」突然出現了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泄漏等問題,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失去動力的船隻,返航計劃瞬間陷入困境,不得不一再推遲。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太空生活:身體與心理的雙重煎熬

在太空滯留的 9 個多月里,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彷彿被困在了一個巨大的實驗室里,身體和心理都經受著雙重考驗。失重的環境就像一隻無形的大手,悄悄地改變著他們的身體機能。骨骼和肌肉逐漸失去力量,心血管系統也變得脆弱,太空中的輻射和微重力更是時刻侵蝕著他們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威廉姆斯在滯留太空大約 7 個月後,承認自己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受到了一定影響。她形容自己「一直在努力找回走路的感覺」,因為在太空的生活中,她沒有走路,沒有坐下,也沒有躺下。此前,她瘦成「錐子臉」的照片在網路上流傳,照片中的她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引發了無數人對她健康狀況的擔憂。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儘管如此,他們依然努力保持著積極的心態。在太空的孤獨環境中,他們就像兩顆相互依靠的星星,時刻思念著地球上的親人和朋友,渴望著早日回到家鄉。他們通過視頻通話與家人聯繫,分享太空中的點滴生活,試圖緩解思念之情。然而,長期的太空生活還是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每一天的等待都像是一場漫長的煎熬。

返程波折:政治博弈下的無奈

兩名宇航員的返程之路,就像一場複雜的政治棋局,充滿了波折和無奈。在「星際客機」出現故障後,美國航天局(NASA)最初並沒有立即尋求其他解決方案,而是陷入了漫長的沉默。這期間,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就像被困在孤島上的探險者,只能眼巴巴地等待救援。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直到輿論的壓力如潮水般湧來,NASA 才不得不尋求 SpaceX 的幫助,希望通過「龍」飛船將兩名宇航員送回地面。然而,這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24 年 8 月,時任 NASA 局長比爾·納爾遜宣布,兩名宇航員將於當年 2 月搭乘「龍」飛船返回地球,但隨後又改期至不早於 3 月底。這一系列的變動背後,隱藏著複雜的政治博弈。

SpaceX 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宇航員長期滯留太空並非技術原因,而是政治因素在作祟。他透露,SpaceX 曾主動提出可以將宇航員早點帶回來,但因為當時大選臨近,而他屬於「特朗普戰隊」,拜登方面擔心「SpaceX 帶宇航員回家」的想法會讓特朗普「看上去不錯」,從而不利於哈里斯競選,因此對兩名宇航員的返回進行了阻撓。

威爾莫爾也曾暗示誰該對 9 個月的滯留負責,他說:「我只能說馬斯克說的絕對是事實,雖然我們也不太知道細節。」他的女兒也對此含糊其詞,稱滯留原因涉及很多政治因素,還有很多事情她不能「隨便透露」。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太空加班:為人類探索貢獻力量

儘管經歷了漫長的滯留和返程波折,但威爾莫爾、威廉姆斯等 4 名宇航員在太空期間並沒有閑著,他們就像太空中的科學家,進行了諸多科學實驗和技術演示,為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做出了貢獻。

他們開展了太空微生物研究,探索太空環境如何影響人體健康及植物生長,還進行了衛星新材料研究等。這些實驗和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太空環境,為未來的長期太空居住和深空探索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地球上的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太空微生物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微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和進化機制,為地球上的生物技術和醫學研究提供參考;衛星新材料研究則有助於提高衛星的性能和壽命,推動航天技術的發展。

在太空的實驗室里,他們小心翼翼地進行著每一個實驗步驟,記錄著每一個數據。儘管身處困境,但他們依然堅守著科學家的使命,為人類探索未知的宇宙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滯留太空9個月的波音宇航員回到地球,稱返回太晚是受到拜登阻撓 - 天天要聞

事件反思:太空探索的責任與擔當

此次波音「星際客機」飛船故障導致宇航員滯留事件,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太空探索中的一些問題。太空探索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任何一個小小的故障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在飛船的設計和製造過程中,必須嚴格把控質量,確保每一個部件都安全可靠。

同時,相關機構和企業也應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當出現問題時,不能拖延和推諉,而應該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宇航員的生命安全。此外,政治因素不應該干預到太空探索的科學決策中,太空探索是一項全人類的事業,應該以科學和安全為首要原則。

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終於結束了長達 9 個月的太空「意外加班」,回到了地球的懷抱。當「龍」飛船在佛羅里達州附近海域成功降落時,那一刻,彷彿整個宇宙都在為他們歡呼。然而,這次事件留下的教訓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希望未來的太空探索能夠更加安全、順利,為人類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科學家發現,北美大陸底部的岩石正在慢慢流失 - 天天要聞

科學家發現,北美大陸底部的岩石正在慢慢流失

美國中西部地區是滴水效應最強烈的地區。研究人員發現,北美大陸正在緩慢地從其底部流失岩石,這一過程被稱為「克拉通滴液(Cratonic Dripping)」。這是由法拉隆板塊(Farallon plate)的殘餘物造成的,法拉隆板塊是一個古老的構造板塊,它影響著地幔,導致岩石團塊分離和下沉。美國中西部地區是滴水效應最強烈的地區。但...
可降解塑料≠「一次性」≠可亂扔!科學流言榜揭污染真相 - 天天要聞

可降解塑料≠「一次性」≠可亂扔!科學流言榜揭污染真相

為了解決全球環境塑料污染問題,近些年市場上出現了「可降解塑料」,主要應用在包裝、農用地膜、餐飲等領域,往往被商家宣傳為應對塑料污染的終極解決方案。而網上逐漸流傳的一種說法稱:「可降解塑料」可以隨意丟棄,反正這些塑料在自然界中就會自然降解。這種說法靠譜嗎?近期,由北京市科協、北京市委網信辦等單位聯合發...
極狐阿爾法新6系這是瘋了!最高直降近6萬、20萬內唯一3激光雷達 - 天天要聞

極狐阿爾法新6系這是瘋了!最高直降近6萬、20萬內唯一3激光雷達

4月2日,極狐阿爾法新6系迎來上市,雙車可以視為阿爾法S和阿爾法T的改款車型。其中極狐阿爾法S6共推出3款車型,售價區間19.58-22.58萬元,相比現款直降5萬多;極狐阿爾法T6推出1款車型,售價19.58萬元,相比現款直降近6萬元。2025年,新能源汽車正式邁入智駕元年。作為智駕先行者,此次極狐阿爾法新6繫上市,將智駕平權的門...
嘆惜!年僅40歲,985教授離世一年後,成果登上Nature - 天天要聞

嘆惜!年僅40歲,985教授離世一年後,成果登上Nature

鋰(Li)金屬電池(LMB)有望成為高能量密度可充電電池。然而,高活性鋰和非水電解質反應形成的鋰枝晶會導致安全問題和容量快速衰減。開發可靠的固體電解質界面對於實現高倍率和長壽命的LMB至關重要,但在技術上仍具有挑戰性 。
馬斯克稱「火星是美國一部分」,美太空霸權觸角伸向宇宙 - 天天要聞

馬斯克稱「火星是美國一部分」,美太空霸權觸角伸向宇宙

近日,特斯拉與Space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一次訪談中拋出爭議性言論,稱「火星應被視為美國的一部分」,引發國際社會廣泛討論。這一表態不僅挑戰了現行國際太空法規的核心原則,更折射出美國試圖將地球上的霸權邏輯延伸至宇宙空間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