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甫一邁進武漢大學附屬中學報告廳的門口,剎那間在座師生鼓起雷鳴般的掌聲。
「愛我中華,科技報國。今天我和同學們分享我走過和在走的三條路:留學之路、創新之路和未來之路。」李德仁和藹地說。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德仁留學德國,提出了粗差定位驗後方差選權迭代法,被稱為「李德仁方法」。德國、美國的高校爭相邀請他去任教。他的夫人朱宜萱對他說,國家和人民培養你多年,你得像頭牛回來,為國家和人民多擠奶。
歸國後的李德仁與團隊一道,攜手同行,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不斷推出創新成果。從國產地理信息軟體GeoStar、GeoGlobe,到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再到開展我國自主高精度全球測圖;從三S集成與智能駕駛,到數字文化遺產,再到建設「東方慧眼」星座……李德仁步履不停。

眼下,年過耄耋的李德仁,正在思考並提出時空智能學。他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著的物質世界正是用時空信息這一載體來描述的。在當今萬物互聯和人工智慧時代,時空數據獲取、處理、信息提取與知識挖掘需要走向智能,時空智能學應運而生。
禹寸陶分,思想不停。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他寫下這樣一句話自勉: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為黨和人民奉獻到老。

「中國的希望在於下一代,一代更比一代強。」李德仁叮囑同學們說,希望你們從小立大志,長大做棟樑。把你們自己的長處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結合在一起,你們必然會發光發熱。自己創造,與團隊一起創造,那麼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就會不斷進步。

「用科技丈量山河,以丹心報效祖國。」武漢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李芙蓉說,報告會是李院士為武大附中播撒的一顆科學火種。此次同步聆聽的,還有學校託管幫扶的恩施三中、丹江口一中的同學們。我們將引導孩子們思考和探討如何把個人價值和國家所需結合起來,不虛度一生。學校將持續擦亮珞珈成才講堂、珞珈山青少年科學院的育人品牌,涵育時代新人。

武大附中高一語文教師葉小蕤說,作為新進教師,我有幸在李院士與附中少年的對話中觸摸到科技與夢想的溫度。從衛星巡天的千里目力,到丈量敦煌的毫米精度,這位科學赤子始終以家國為經緯,將成果播撒在錦繡山河之間。李院士與學子們的這場跨越年齡的對話,不僅讓附中少年望見了科學之美的浩瀚星空,更讓我們青年教師懂得何為紮根大地的學術生命。

「『愛我中華,興我家邦』。李院士用自己的科學知識回報了深愛的祖國。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報效祖國。」武大附中高一學生劉馨懌說。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銳、王建宏 通訊員袁潤強)
原標題:《李德仁院士寄語:「從小立大志,長大做棟樑」!》
閱讀原文
來源:光明日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