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一樣能為一流營商環境賦能,拿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的生物醫藥舉例來說,既需要前端的基礎研究,需要中端成果轉化,也需要後端的應用落地,而中後端,同樣需要「敢幹、敢闖、敢投」的濃厚氛圍。
2月5日,春節後首個工作日,《上海市聚焦提升企業感受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即上海市營商環境8.0版行動方案如期發布。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新民晚報記者從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了解到,下階段市科委將對照世界銀行新營商環境評估體系(BR)相關要求,持續激發科技企業主體活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優化營商環境。
生物醫藥產業活力持續迸發
生物醫藥產業正處在全球產業深度調整的階段。作為上海大力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生物醫藥近年來也面臨多重挑戰。過去一年以來,市科委全力落實生物醫藥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制定出台《關於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上海生物醫藥製造業企穩回升,持續向好。
記者獲悉,2024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活力持續迸發——生物醫藥製造業產值2011.67億元,較上年增加151.92億元,可比增長3.3%;治療性生物製品、醫學影像設備等優勢領域增長較好。小方製藥、益諾思2家生物醫藥企業分別在上交所主板和科創板發行上市。此外,全市國產1類創新葯上市7個(全國第二,佔全國17.5%),進口1類創新葯3個;國產第三類創新醫療器械上市15個(全國第一,佔全國32.6%),進口第三類創新醫療器械17個,創新成果超過前一年同期。海外授權許可交易金額超過5億美元的項目15項,交易額198.33億美元,同比增長30.52%,全國排名第一。
「我們推動了千健國科、先正達集團等項目簽約,支持羅氏製藥、第一三共等企業的高能級項目加大投資;推動翰森製藥全球研發總部等一批項目開工;波士頓科學生產製造基地、直觀復星總部及產業化基地等一批項目竣工。」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小切口」撬動「大收益」
都知道,科技成果轉化不易,而一旦成功轉化並落地,雙方都能有望巨大收益。有沒有「店小二」做些什麼,讓這條路更順暢,十分關鍵。
記者關注到,上海深化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小切口」正撬動「大收益」——落實《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推動「賦予所有權+轉讓+協議約定」的全部所有權賦權、合規創業等改革舉措,推動試點單位建立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盡職免責等配套制度指引,2024年改革試點階段成效顯著,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試點單位賦權成果185項,其中全部所有權賦權82項,轉化金額10.9億元,推動科研人員自主創業或合規整改的公司149家,吸納投融資68億元。
值得高興的是,一批代表性轉化案例湧現:華東師範大學以許可、轉讓、作價投資三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金額由2023年708萬元增至2024年4.76億元;上海理工大學賦權文件出來後,首個完全賦權成果「人形機器人項目」僅用時兩個月完成1億元融資;瑞金醫院產生兩個億元轉化合同,與上藥睿爾就「血友病基因治療」技術方案達成2.7億元轉化協議,與上海萊士血液製品公司達成1億元「出凝血藥物」專利包轉化合作……
助力解決各類難題
「我們將持續發揮高質量孵化器的示範帶動作用,幫助解決在推進投融資、場景應用、專業平台建設、海外拓展等各類困難問題。」市科委相關負責人稱,還將繼續開展高質量孵化器遴選布局,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積極搶佔未來產業孵化發展新高地。
同時,市科委將積極構建職業化技術經理人生態,支持上海技術交易所建設全國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建設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路,促進科技成果全球信息互通和轉化應用。
記者還了解到,市科委將健全支持創新葯發展機制,更好發揮創新葯的臨床效益,增進人民福祉,依託浦東新區綜合改革優勢,爭取國家相關部門支持,率先開展創新葯入院使用改革。堅持人民至上、創新優先、先行先試、風險可控等基本原則,聚焦創新葯的入院、使用、定價、支付、審評審批等關鍵環節,加強「三醫」協同,以排頭兵姿態和先行者擔當,積極為國家「試製度、測壓力、探新路」,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欄目編輯:王蕾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製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