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擁有不老的耳朵

2024年12月12日07:33:03 科學 1825
鳥類擁有不老的耳朵 - 天天要聞

鳥類沒有耳朵嗎?當然有!

鳥類的耳朵隱藏在其頭部的羽毛之下,位於眼睛的後下方,這個位置有助於鳥類在保持流線形體態的同時,有效地接收聲音信號。

鳥類的耳朵由兩個耳孔組成,這兩個耳孔被細密的羽毛所覆蓋。耳朵的內部結構與人類相似,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構成。

鳥類的外耳孔周圍常有耳羽叢生,這些耳羽不僅具有保護耳朵免受外界傷害的作用,更可以幫助收集聲波。因為柔軟密集的耳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風聲和其他環境噪音對耳朵的干擾,從而增強聽覺效果。比如長耳鴞的耳羽簇,就非常有利於它們在夜晚準確地捕殺老鼠。另外,鳥類的耳孔位置不對稱,這使得它們能夠捕捉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並能夠通過雙耳精確計算出聲源的距離和方向。

鳥類的中耳內有一塊聽小骨,叫耳柱骨,具有傳導聲波的功能。內耳則負責將聲波轉化為神經信號,傳遞給大腦進行處理。

鳥的耳朵雖小,卻能捕捉到周圍環境中的微小聲音,它們通過搖動頭部和頸部來彌補沒有外耳廓的缺陷,實現對聲源的精準定位。這對於鳥類在複雜環境中尋找食物、躲避天敵或求偶至關重要。

更令人驚奇的是,鳥類的耳朵內還藏有一些「鐵質」小球。這些鐵質小球就像指南針一樣,可以幫助鳥兒辨別方向。這些小鐵球藏在鳥兒耳內的細胞中,直徑只有20納米。雖然非常小,但卻能在鳥類的遷徙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們使鳥類能夠感知地球磁場,從而確定遷徙的方向和路線。

另外,鳥類的聽力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也就是說,它們擁有「不老耳」。因為它們的聽覺毛細胞具有再生能力,所以可以始終保持聽力敏銳。

(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紅視界)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科學家使用 AI 模型發現 44 個可能存在類地行星的恆星系 - 天天要聞

科學家使用 AI 模型發現 44 個可能存在類地行星的恆星系

IT之家 5 月 7 日消息,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科學家在宜居星球探索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通過使用新開發的具有 99% 準確率的 AI 模型,科學家成功鎖定 44 個可能存在類地行星的恆星系統。伯爾尼大學與瑞士國家行星研究能力中心(NCCR PlanetS)的聯合研究團隊於 2025 年 4 月 9 日宣布,他們開發出一款機器學習模型,能夠識別可能...
祈福英校《低風速啟動垂直風力發電裝置》問鼎世界發明金獎 - 天天要聞

祈福英校《低風速啟動垂直風力發電裝置》問鼎世界發明金獎

南都訊 記者梁艷燕 通訊員林亭 近日,第50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圓滿收官。祈福英語實驗學校參展的發明《低風速啟動垂直風力發電裝置》,在眾多發明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國際發明展金獎,同時還獲得了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大學頒發的傑出創新金獎。作為世界上舉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發明展之一,這場全球矚目的發明盛會匯聚了...
湖南新寧發現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黃胸鵐 - 天天要聞

湖南新寧發現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黃胸鵐

近日,湖南邵陽新寧縣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黃胸鵐。5月5日,新寧縣林業局、舜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進行野生鳥類監測,在長湖河邊的一處油菜田中,發現黃胸鵐種群,種群中有黃胸鵐雄鳥和雌鳥,它們在田間自由地飛翔、覓食,與近處油菜花田,遠處綠水青山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幅生態和諧的美麗畫卷...
中央氣象台: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 - 天天要聞

中央氣象台: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

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7日,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但內蒙古西北部、甘肅西部、新疆南部和東部、陝西中部、湖北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區仍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具體預報如下:京津冀及周邊區域未來一周,區域大部地區大氣擴散條件較好,無明顯霾天氣。7日,區域南部部分地區有浮塵天氣。長三角區域未來一周,區域大部地區大氣擴散條...
植物竟有一套「智能門禁」,識別友軍阻擋敵人兩不誤 - 天天要聞

植物竟有一套「智能門禁」,識別友軍阻擋敵人兩不誤

豆科植物既能「熱情招待」根瘤菌來獲取氮肥,也能堅決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是什麼讓它能如此「有禮有節」地對待不同微生物?這個謎團的關鍵部分被上海科學家解開。昨天深夜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遼寧省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中心開展2025年度春季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主動預警採樣 - 天天要聞

遼寧省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中心開展2025年度春季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主動預警採樣

【來源:本溪市統計局_林業新聞】鴨綠江口濕地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之上,是東亞水禽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尤其是鴴鷸類在本地區通過的種類多、數量大,因此做好鴨綠江口濕地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對我省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家發明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 - 天天要聞

科學家發明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這種輕巧靈活的設備無需傳統的金屬電極、導線和粘合凝膠,而是直接貼在頭皮上,使長期監測更加輕鬆舒適。腦電圖掃描是診斷癲癇、睡眠障礙和腦損傷等疾病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