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影響因子——學術江湖的《葵花寶典》

2024年11月03日05:22:05 科學 1270

為什麼「影響因子」是《葵花寶典》?

讀過金庸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葵花寶典》是江湖中神秘的武學秘籍,練成之後威力極大,所以人人爭奪,鬧得江湖上腥風血雨。但《葵花寶典》有個致命弱點——「欲練神功,引刀自宮」!小說中所有練此「神功」的人一個個身心變異,全都沒有好下場。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影響因子」可以比作《葵花寶典》:發起這個遊戲的西方人和少數西方雜誌,已經在這個風靡全球的遊戲中大獲其利,但中國學術界如果跟著玩這個遊戲,其結果必將是「引刀自宮」!

我將持續數篇,為讀者講述這個當今學術江湖中還遠遠不為人所知的隱秘故事。這個故事包括如下要點:

「影響因子」是用來賺大錢的。用「影響因子」賺大錢的人,如何讓世人將他的私人商業公司誤認為「國際權威科學機構」?當初是哪些人和雜誌發起了「影響因子」遊戲,他們又如何從中大獲其利?「影響因子」可以如何使用「合法」手段操弄?為何中國學術界跟著玩這個遊戲就會「引刀自宮」?

江曉原:影響因子——學術江湖的《葵花寶典》 - 天天要聞

「影響因子教父」尤金·加菲爾德

這次,我們先窺看一些《葵花寶典》中的具體內容——暫不包括「引刀自宮」的駭人場景。

「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第一個問題:兩年期限

「影響因子」作為一個專門術語,1955年首次出現在「影響因子教父」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

通過該系統(指「科學引用索引」SCI),可以有效檢索收錄期刊論文被哪些文章引用過,這在歷史研究中將發揮明顯作用,當人們嘗試評估某項研究成果的意義,或它對同時期的文獻或思想產生的影響時,「影響因子」應該比科學家出版成果的絕對數量更具說服力。

加菲爾德最初將一篇文章的被引用次數作為「影響因子」,但八年後的另一篇文章中他把「影響因子」定義修正為「期刊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次數」。而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加菲爾德當初創建的出售SCI和「影響因子」的私人商業公司ISI後被它收購在旗下。2016年ISI又經轉賣,新主人是科睿唯安)此後逐年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上,影響因子演算法的標準定義是:

期刊X在前面兩年發表的「源刊文本」(source items)在當年度的總被引用數,除以期刊X在前面兩年發表的「引用項」(article)總數量,即為期刊X當年度影響因子的得數。其中「源刊文本」,指的是SCI(後來包括SSCI和A&HCI)任一收錄期刊上發表的所有文本,「引用項」指學術文本。算式表達為:

江曉原:影響因子——學術江湖的《葵花寶典》 - 天天要聞

這個公式中的第一個問題是:源刊文本的「引用窗口」為什麼設定為兩年?為什麼SCI期刊文本只在發表後第二、三年度發生的引用,才對期刊「影響因子」產生有效貢獻?常識告訴我們此後引用肯定還會持續發生的。

加菲爾德1972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對這一設定作了解釋,他逐年統計1964-1970年SCI收錄期刊的參考文獻,其中發表年限在三年內的比例依次為:31.09%、30.24%、26.60%、25.91%、25.32%、25.18%和23.95%。明明兩年內的引用只佔兩三成,但不知何故他就此卻得出了「論文被引用主要發生在發表當年後的兩年內」的論斷。照理說「兩年期限」作為「影響因子」演算法非常重要的一項準則,加菲爾德有必要單獨撰文或至少也應該在文章中詳細說明理由,但他卻只用一條注釋(該文注釋29)糊弄過去。難怪一些西方學者感到無從知曉「兩年」標準是依據什麼得來的。

針對這一問題,格蘭采爾(W.Glanzel)和莫伊德(H.Moed)2002年發表的論文已經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反駁案例。他們考察了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和社會學期刊《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對兩刊1980年發表文章在之後十年的平均被引用率進行逐年比較。發現在頭三年,《柳葉刀》論文的平均引用率明顯高於《美國社會學評論》,但隨著年限逐漸累積,到第十年《美國社會學評論》的引用率就大大高於《柳葉刀》了。

這一結果表明,對醫學期刊和社會學期刊採用同樣的「引用窗口」年限就不合理。醫學作為最活躍的研究領域,新舊理論頻繁更迭,其中某些成果發表後引發的關注甚至是爆髮式的。但在人文領域,新的思想和觀點提出後,往往需要等待若干年的「發酵」,才可能引發關注。

這就表明,湯森路透逐年公布的「影響因子」很難說是客觀的。然而,在「影響因子」被捧上神壇的今天,學界即使意識到了這一點,也已經別無選擇。2003年加菲爾德對這一問題的回應,就完全是一副「木已成舟能奈我何」的架勢:「我們不想等若干年後才了解一份期刊的被引用情況。ISI完全有能力計算三年、五年的影響因子,我們甚至有十年、十五年的影響因子資料庫,但它們需要單獨訂閱。」

在這個傲慢的表態中,「影響因子」的合理性是無所謂的,商業利潤才是王道。「它們需要單獨訂閱」,你想知道更多情況,另外再掏錢啊!——別忘了,SCI和JCR數據也都是要花錢向ISI購買的。

「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第二個問題:分母變化

第二個問題出現在「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分母中。作為分母的「引用項」(article)究竟指什麼呢?按照加菲爾德最後的定義,「文章」只包括「原創研究論文」(original research paper)和「評論」(review)。

我們中國人特別老實,辦學術刊物就只登research paper,至多偶爾登一兩篇review;辦普及刊物那就根本不會登任何research paper和review。所以對中國人來說,計算公式分母中的「文章」不會有任何問題——它就是一本學術刊物所刊登全部文章的數量。

可是到了洋人那裡,情況卻完全不同了!許多刊物除了刊登原創論文和評論,還要發表雜誌社論、技術通信、通告、讀者來信、科學訊息、觀察報告、書評、影評乃至科幻小說!如今「影響因子」遙遙領先的幾家最知名科學刊物——《自然》(Nature)、《科學》、《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等,無不如此。

在1972年發表於《科學》雜誌的文章中,加菲爾德將《自然》、《科學》、《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誌》這類刊物上的所有文本都計入算式分母,理由是「全部計入」不失為較為便捷的處理手段;況且「這些期刊上的非學術文本也是潛在的被引用文本」(見該文注釋28)。但這種做法對《自然》、《科學》之類的期刊非常不利,它們的排名全都在40名之後。

針對這一情況,在1975年的JCR報告中,加菲爾德對規則作了調整,規定分母項只包括三類「學術文本」:原創研究論文、評論和技術報告(technical notes)。1995年度的JCR報告中分母規則再次調整,「技術報告」也被剔除,只保留「原創研究論文」和「評論文章」兩項,這一做法保持至今。「非學術文本」不再計入的理由,已經變成「它們很難獲得引用」——後文將表明這並非事實。

分母大幅度減小對《自然》、《科學》這類期刊的「影響因子」產生了神奇的效果,它們的「影響因子」排名全部大幅上升,其中《美國醫學會雜誌》竟驚人地提升了100位。對此加菲爾德只委婉承認「部分歸結於這個原因」。

請注意《自然》雜誌——我已經在《科學外史Ⅱ》談過它刊登的那些科幻小說了,它和「影響因子」之間有著極為微妙的關係,且待後文慢慢道來。

來源:《科學外史》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2025年極地知識進校園陝西站活動在西電舉辦 - 天天要聞

2025年極地知識進校園陝西站活動在西電舉辦

中新網西安4月2日電 (記者 阿琳娜)「為什麼要進行極地考察?」「去南極考察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南極的自然風光是怎麼樣的?」……以「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探索自然奧秘、勇攀科學高峰」為主題的極地知識進校園陝西站首場活動1日在西安
普陀人,這份生物遺傳多樣性問卷邀你填! - 天天要聞

普陀人,這份生物遺傳多樣性問卷邀你填!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升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普陀區生態環境局在線開展生物遺傳多樣性調查問卷,誠邀您參加。您吃過哪些普陀傳統美食?您認識或吃過以下哪些野菜?
山東狼王5天屠2人 刀背敲出3000Hz聲波竟逼退83%狼群 - 天天要聞

山東狼王5天屠2人 刀背敲出3000Hz聲波竟逼退83%狼群

2012 年,在山東棗莊那片看似平靜的麥田裡,一場驚心動魄的「人狼大戰」,徹底顛覆了人類對自身與冷兵器力量的固有認知。一頭重達 117 斤的歐亞狼,在短短 5 天內,以 2 條鮮活的人命和 5 人重傷的「戰績」,無情地撕碎了人類對冷兵器的盲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等離子體義大利麵條狀的不穩定圖像 - 天天要聞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等離子體義大利麵條狀的不穩定圖像

科學家首次「拍攝」到罕見的等離子體不穩定性,其中高能電子束形成義大利麵條狀的細絲。《物理評論快報》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詳細介紹了研究人員如何利用高強度紅外激光引發一種稱為絲狀不穩定性現象,這種現象對於基於等離子體的粒子加速器和聚變能技術具有重
去年因為颱風錯過的天文氣象地震科普之旅,這個春天安排上啦! - 天天要聞

去年因為颱風錯過的天文氣象地震科普之旅,這個春天安排上啦!

每次一推出就秒殺完名額的徐家匯-佘山「『向光而行 海派尋源』市民修身巴士」探源之旅,去年8月的計劃因為颱風「泡湯」,讓許多市民大呼遺憾。春暖花開的日子,這趟天文氣象地震科普之旅又安排上啦!上周末,同樣是秒殺到名額的親子家庭們坐上巴士,從徐家匯源出發,最終到達佘山,一一打卡徐家匯觀象台(上海氣象博物館)...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在國博開幕 - 天天要聞

全球首展!航天迷必看的「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在國博開幕

今天起,由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的「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展覽在全球首次對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樣品,上百件珍貴實物與圖文史料首度集體亮相。展覽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為主線,圍繞工程歷史背景、研製歷程、主要成就、未來任務等,以實...
14秒生死戰!奧特曼逆轉擊穿怪獸,數據分解特效封神 - 天天要聞

14秒生死戰!奧特曼逆轉擊穿怪獸,數據分解特效封神

深夜,巨型章魚怪獸"深海吞噬者"突然出現在濱海城市,觸手掀翻橋樑與建築,市民驚慌逃竄。鹹蛋超人研究所的實習生小海發現實驗室警報閃爍,抓起裝有鹹蛋超人軟膠人偶的金屬箱沖向天台。小海打開金屬箱啟動能量裝置,鹹蛋超人軟膠人偶雙眼亮起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