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送別陸道培

2025年04月08日21:53:10 科學 1109

4月8日上午8時,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告別廳前,人們手執菊花,排起長隊。

我國著名血液病學和造血幹細胞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遺體告別儀式在這裡舉行。

「拓路開疆,率先垂範樹豐碑,山高水遠星光永耀;嘔心瀝血,畢生求索濟蒼生,德厚流芳道範長存。」

輓聯靜默莊嚴,回顧了醫者陸道培為中國血液病研究奮鬥不息的一生。

1931年,陸道培出生於上海一個醫學世家。日軍侵略、山河破碎,深深印刻在他童年的記憶里。

17歲那年,陸道培以畢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南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時,母親希望他回上海發展,他卻堅持服從分配,北上進入中央人民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記者手記:送別陸道培 - 天天要聞

青年時期的陸道培。(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供圖)

「要服從祖國的需要。」陸道培的人生抉擇,源於他兒時跟隨家人四處逃難的經歷,也造就了他與血液病研究一生難解的情結。

那是1964年1月的一天,年輕護士張秋蘭罹患重度再生障礙性貧血,全血細胞幾近枯竭。

彼時,這種疾病被視作絕症,醫生們都束手無策。

陸道培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張秋蘭有位同卵雙胞胎妹妹,她們的基因完全匹配,移植骨髓或能重建造血系統。

然而,張秋蘭的妹妹已懷有身孕,抽取骨髓是否危及胎兒?

陸道培充分進行可行性、安全性論證,抽取儘可能少的骨髓,避免對供者孕婦和胎兒健康產生影響,又足以挽救患者。

移植後,張秋蘭的血象奇蹟般回升,妹妹腹中的胎兒也安然無恙。這場手術,成為亞洲首例、世界第四例同基因骨髓移植的成功案例。

這一突破,不僅點亮無數血液病患者的希望,更如一顆「啟明星」,宣告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的誕生。

「我是1981年由陸大夫完成的中國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患者,當時才20歲。」64歲的韓麗萍聞訊從河北石家莊專門趕來,「每次我打電話報平安他都特別高興,我一定要好好活著。」

「父親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沒有『難』字。」女兒陸佩華回憶,那時候連抽骨髓的針頭都沒有,可是父親說,「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醫學界面臨設備匱乏、技術封鎖的困境。陸道培的實驗室只有一台顯微鏡和幾支試管,連存放血樣的盒子都是找北京的手藝人定製。

沒有無菌層流室,他帶人用磚頭搭架子,自購鼓風機和過濾器,造出一間移植病房;抗排異藥物短缺,他從胎盤中提取球蛋白調控免疫,震驚國際學界。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回憶,90年代初抗病毒藥物種類少,陸老師和大家一起剝大蒜製作製劑,探索大蒜素抗病毒能力。

「他說醫生最大的快樂,就是看著病人掙脫死神之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護理督導顏霞記得,陸老到晚年仍每日研讀英文文獻,還不忘叮囑學生:「病魔沒有雙休日,所以我們也沒有休息日。」

此刻,在百合蝴蝶蘭的花海中,鮮紅的黨旗覆蓋著這位安卧的老人。

陸道培的親屬、病人、有關單位代表等,緩緩走進告別廳,獻上一朵朵菊花。

「後人總要勝過前人。」黃曉軍難忘恩師的教誨:「只要還有呼吸就應該學習,這樣才能幫助病人。」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官方微信號的訃告下,網友的留言不斷更新:

「陸院士讓我作為當時亞洲年齡最大患者重獲新生。」

「雖未謀面,深受其恩!」

「我慶幸自己成為院士創建的中華骨髓庫的一名會員。」

……

從戰火中求生的少年,到國際血液學界的泰斗,陸道培用畢生心血踐行誓言:「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攻克血液病!」

「他的言傳身教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醫務工作者勇敢追求理想、不斷追求卓越……他的貢獻永載史冊,他的精神永存人間!」

讀著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訃告,記者的心中充滿了光。(記者顧天成)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世界級重大考古成果!我國發現30萬年前東亞最早木器 - 天天要聞

世界級重大考古成果!我國發現30萬年前東亞最早木器

由中外多家科研單位專業人員組成的雲南甘棠箐遺址發掘研究團隊,最新通過綜合性、多學科、跨平台的合作研究,取得一項世界級重大考古成果——發現該遺址出土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為30萬年前的木器,也是目前東亞地區最早的木器。
黃河調水調沙進行時 揭秘「人工洪峰」輸沙入海的科學手段 - 天天要聞

黃河調水調沙進行時 揭秘「人工洪峰」輸沙入海的科學手段

今年黃河流域已於7月1日正式入汛。為應對汛期,黃河2025年調水調沙任務已於6月23日啟動,歷時17天。什麼是調水調沙,它的基本原理是什麼?黃河2025年調水調沙啟動 隨著今年調水調沙開啟,目前黃河下游山東段流量逐漸加大,已出現今年最大流量。黃河三角洲是我國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為了恢復這片...
圓明園千畝荷花盛開 你能認出幾種? - 天天要聞

圓明園千畝荷花盛開 你能認出幾種?

盛夏時節,北京圓明園千畝荷花次第綻放,粉白嫣紅的荷花搖曳於碧波之上,勾勒出「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美畫卷,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入園打卡。據記者了解,今年圓明園內匯聚了200多個品種的荷花,從粉黛輕染到雪白無瑕,從單瓣舒展到重瓣疊翠,姿態萬千。
從「破冰」到盛放,愛奇藝「內容高原」再躍升 - 天天要聞

從「破冰」到盛放,愛奇藝「內容高原」再躍升

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講乾貨和硬邏輯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犀牛娛樂犀牛娛樂原創文|沈婉婷 編輯|朴芳玉蘭花開,歷久彌香。剛剛走過「三十而立」的白玉蘭獎在今年給行業帶來了新氣象。從本屆的提名作品和評獎結果來看,古裝、懸疑、職場、都市等幾乎所有重要的題材賽道都被覆蓋到,既有風格厚重、敘事宏大的主旋律長篇佳作,...
交大科研成果登上《自然》,用人工智慧設計出優異的熱輻射超材料 - 天天要聞

交大科研成果登上《自然》,用人工智慧設計出優異的熱輻射超材料

在材料科學領域,人工智慧可以發揮多大的作用?北京時間7月2日晚,上海交通大學團隊領銜研發的成果登上《自然》雜誌,在人工智慧設計熱輻射超材料領域取得原創突破:他們研發的逆向設計AI模型,能大批量生成熱輻射超材料的候選設計方案。經過「優中選優」,交大團隊在實驗室製備了4種AI模型設計的材料,它們在多種戶外場景...
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駕車時超五分之一時間在看手機 - 天天要聞

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駕車時超五分之一時間在看手機

IT之家 7 月 3 日消息,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司機開車時,超過五分之一的時間注意力被手機分散,其中許多看手機的時長足以顯著增加發生車禍的風險。該研究發表於《交通傷害預防》雜誌,研究發現,平均而言,美國青少年在每次駕車行程中有 2
360億訂單,核聚變龍頭,藏不住了! - 天天要聞

360億訂單,核聚變龍頭,藏不住了!

太陽,為何能燃燒50億年?這是因為太陽內部一直在進行大量的核聚變反應,每秒鐘都有6億噸氫原子碰撞、融合。過程中那些微小的質量損耗,便化作光和熱的形式驅動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