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2023年12月28日20:15:12 科學 1292

大家想過沒有,美國到底有沒有獨立製造空間站技術?

如果有,為什麼之前俄羅斯說要脫離國際空間站,美國立馬慫了,到處求爹爹告奶奶,最後俄羅斯只好延長到2028年再說。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美國不是在太空很牛嗎?幹嘛這麼低聲下氣的求俄羅斯?

所以只有一種答案,那就是美國從來沒真正擁有過現代空間站技術。

國際空間站建造

上個世紀美蘇爭霸那會,雙方在幾乎在各個領域都爭得不相上下。

1971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標誌著人類在太空探索方面的一個巨大飛躍。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在此之後,蘇聯繼續推進其空間站計劃,經歷了禮炮2號到禮炮7號的一系列迭代。

每個新版本的空間站都在設計、技術和功能上有所改進。

到了1986年,蘇聯成功發射了更加先進的和平號空間站,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空間站,它在太空中運行了15年之久,直到2001年退役。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與此同時,美國在1970年代也開始了自己的空間站項目。

1973年,美國發射了天空實驗室,這是美國首個並且唯一的獨立空間站,然而它的設計和功能僅僅跟蘇聯的禮炮2號相當。

天空實驗室在軌運行了大約六年,於1979年墜入印度洋。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另一邊,由於美國將更多的資源和注意力集中在太空梭計划上,所以空間站計劃沒有像蘇聯那樣快速迭代。

到了1985年,美國NASA的頭頭們坐在一起,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翻看著蘇聯的空間站照片。

他們咬著筆,皺著眉頭,苦悶的思考:「我們怎麼才能趕上這個節奏呢?」

就在這時,有人突發奇想:「我們為什麼不搞個國際空間站,把其他國家拉進來,讓他們也出錢出力呢?」

於是,國際空間站這個想法就這樣誕生了。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但是由於蘇聯在太空競賽中跟美國互為對手,所以用腳趾頭想都知道,肯定不會加入的。

但好巧不巧,沒過幾年,蘇聯轟然解體了。

之後,繼承了蘇聯最大遺產的俄羅斯,當時窮得叮噹響,看到美國提出的國際空間站項目,那是喜出望外。

自己出技術,美國人出錢,而且還有十幾個國家一同弄,於是就欣然同意了。

到了1998年11月,俄羅斯就用質子火箭發射了「曙光號」功能艙,從此拉開了國際空間站建造的序幕。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2000年,俄羅斯又發射「星辰號」服務艙與「曙光號」對接,並成為空間站的核心艙,提供生命支持系統、住宿設施以及各種控制系統。

而想要往空間站運送航天員,當時美國還能依賴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可奈何出現了幾次嚴重事故後,不得不把太空梭退役了。

所以,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直接包攬了接送各國宇航員的任務。

船票5000萬美元一張,不帶還價的。沒辦法,美國人含淚也要買。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直到美國SpaceX的龍飛船出現,這才打破了俄羅斯的壟斷,當然了,那是後話。

而在空間站建造方面,俄羅斯負責推進,也就是負責調整空間站軌道和姿態的推進,這是最難設計製造的,也是非常複雜且關鍵的。

這麼說吧,空間站想怎麼飛,全要聽俄羅斯指揮。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而美國則是提供電力,為空間站上的各種儀器和生命維持系統提供動力。

相比之下,誰家的重要性更大可想而知了,這也是美國從未掌握空間站核心技術的原因所在。

換句話說,當年如果沒有俄羅斯技術,就沒有今天的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分工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對其艙段擁有較高程度的獨立管轄權。

這些艙段通常配備了獨立的推進系統和太陽能電池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獨立於空間站的主電力系統運作。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而日本、歐洲艙段依賴於整個空間站的基礎設施,包括美國提供的電力系統,但美國只有統一桁架太陽能供電。

這些電池板安裝在空間站的主體桁架上,為整個空間站提供電力。

大家細細品品哈,這背後的差距顯而易見的。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以至於俄烏衝突那會,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一系列嚴厲制裁,航天合作也被波及。

俄羅斯則針鋒相對地宣布要將俄羅斯艙段從空間站分離,要跟美國分家,這可把美國人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要是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技術主導的,俄羅斯早就被踢出去了,漂亮國棄約就跟玩一樣,不是沒有先例的。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不止空間站,F22/F35和運載火箭的很多技術攻關改進,也是靠蘇聯的專家。蘇聯解體後的10年,是美國人航天航空大爆發的10年。

許多蘇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美國帶來了非常豐富的知識和技術經驗。

比如蘇聯的RD-180火箭發動機技術,這種發動機使用液體氧和煤油作為推進劑,以其高性能、可靠性和成本效益而聞名。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後來被美國用於其Atlas V火箭,這就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在美國最新重返月球計劃中,竟然還有一個子項目,叫做月球環境的探測。

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如果說登月火箭沒有生產線跟工程師,要重新投錢弄,還能說得過去,情有可原;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但是月球環境能有什麼巨大變化?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人登陸後,其他國家有人去過嗎?沒有吧。

既然美國人去過,那麼應該很清楚月球環境到底如何,為什麼還要鄭重其事的立項再探測?真的沒必要啊。

結尾

退一萬步說,如果美國真的有獨立建造空間站技術,為何這麼多年了,怎麼不弄一個上去?

要知道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可是我們獨立設計建造的,核心器件更是100%國產化。

美國從未掌握現代空間站製造技術?是真的嗎? - 天天要聞

雖然體積上沒有國際空間站大,但在很多技術方面卻是領先的,像柔性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翼跟霍爾推進器等等,這些國際空間站上面都沒有。

而美國可是世界頭號強國,沒有道理不跟呀,所以真的細思極恐。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光博會將於5月15日在光谷啟幕,全球近百項最前沿技術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 天天要聞

光博會將於5月15日在光谷啟幕,全球近百項最前沿技術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5月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召開「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以下簡稱光博會)將於5月15日至17日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行。這是國內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專業化程度高、行業地位高、國際化水平高、觀展人數多的頂級盛會之一。大會首次規模化引入境...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 天天要聞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通訊員:羅曉萍、徐玲玲 審核:大慶、彥平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與創新能力,5月8日,武漢市江夏區科學技術協會、江夏區教育局、武漢科技館聯合開展的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來到了江夏區金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