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系統,助力解決超大城市電力供應難題!

2023年09月13日21:29:03 科學 1760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記者13日從中國能源建設集團獲悉,由深圳供電局牽頭、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廣東院)作為關鍵核心技術輸出單位參與研發的10千伏三相同軸超導電纜系統,為有效破解超大城市電力供應難題提供了助力。

近年來,隨著城市電力負荷需求持續增長,輸電線路走廊趨於飽和、電網建設用地難等系列問題日益凸顯,全球範圍內超大型城市中心區供電面臨挑戰。

這一系統,助力解決超大城市電力供應難題! - 天天要聞

據廣東院相關技術負責人介紹,為了攻克這一世界級難題,在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牽頭組織下,廣東院2017年成立了專項技術攻關課題組,此後深入開展超導輸電關鍵技術研究,參與超導系統整定、冷熱循環、大負荷測試等10餘項試驗,主編國際首部針對超導電纜線路的設計標準,並總承包建設10千伏濱河至星河超導電纜示範工程。依託該示範工程,廣東院作為關鍵核心技術輸出單位,參與研發10千伏三相同軸超導電纜系統,並助力該項技術成果轉化落地。

「該超導系統採用新一代高溫超導輸電技術,主要由超導電纜本體、終端、製冷系統、保護裝置等關鍵部件組成,可實現低電壓等級的大容量輸電,為全球解決超大型城市電力供應難題提供了新方案,經濟和環保效益顯著。」 廣東院相關技術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超導電纜本體直徑僅17.5厘米,全長400米,輸電容量高達43兆伏安,相當於5根同等級常規電纜傳輸的電力,可同時驅動4列時速為350公里的高鐵飛馳。超導電纜終端採用真空多層絕熱、高壓隔離絕緣等結構設計,可有效降低終端漏熱、提升絕緣性能,實現超導電纜至常規配電系統的可靠過渡。

超導電纜製冷系統採用液氮作為冷卻劑,攻克了核心設備制冷機微小空間下高效換熱、氣固耦合傳熱、耐磨驅動機構、在線熱插拔等技術難點,且便於維護,為超導系統提供了零下200攝氏度的穩定運行環境。此外,失超(失去超導特性)保護裝置可在超導電纜出現失超故障後加速跳閘並進行自恢復控制,從而實現對超導電纜的全面保護。


編輯:王璠

審核:朱麗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為2023年新當選院士頒發證書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為2023年新當選院士頒發證書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昨天(8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舉行了2023年新當選院士頒證儀式。2023年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院士59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7歲,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65歲,60歲及以下的佔90%。女性科學家有5人當選。
格利澤581c:第一顆被發現的「類地」行星 - 天天要聞

格利澤581c:第一顆被發現的「類地」行星

隱藏在距離地球約20光年的天秤座中,坐落著格利澤581c。作為最早發現的超級地球系外行星(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之一,自2007年被發現以來,這顆行星引起了相當多的猜測。它是否蘊藏著生命,或者它更像金星的灼熱環境?
全球首創「可生長」的新型人工瓣膜,協和醫院為13歲患兒成功補心 - 天天要聞

全球首創「可生長」的新型人工瓣膜,協和醫院為13歲患兒成功補心

像盛開的花朵,像尊貴的王冠,這就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董念國教授團隊歷時24年,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新型細胞化瓣膜。該項技術賦予人工瓣膜再生修復能力,突破現有技術易形成血栓、易鈣化衰敗、使用壽命受限等世界性難題,被同行譽為「有生命力」的心臟之「門」。
丟臉」的十大入侵物種,以為能在我國橫行霸道,結果被狠狠摩擦! - 天天要聞

丟臉」的十大入侵物種,以為能在我國橫行霸道,結果被狠狠摩擦!

在我們偉大的祖國,曾經出現過一些自以為可以橫行霸道的入侵物種。然而,他們卻萬萬沒想到,我們的人民和政府將用行動來給予他們狠狠一擊!以下是那些讓我們感到丟臉的「十大入侵物種」,看看他們現在是怎樣被摩擦得體無完膚!1. 哈皮兔子這種可愛的兔子從其他國家傳入,如今在我國境內大肆繁殖。
《織網人:1024之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 天天要聞

《織網人:1024之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信息化、高科技時代,看起來夢幻一般、越來越便利了,其實也只不過是披上了一件信息化、高科技的外衣在而已,有一些本質的純粹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比如說人性的善惡。有了信息化、、高科技的加持,善得以更善,但惡也有可能更惡,有一定的規律,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世界最深、最大,在四川涼山! - 天天要聞

世界最深、最大,在四川涼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寧 綜合 新華社12月7日位於四川涼山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錦屏大設施正式投入科學運行這個實驗室有什麼特別之處?主要研究什麼?
現在的本科學報為什麼很少收專科單位作者的文章?真相扎心了! - 天天要聞

現在的本科學報為什麼很少收專科單位作者的文章?真相扎心了!

這個問題可以從多個方面來解釋,但最主要的可能包括以下幾點:1. 學術水平要求不同:本科學報通常對學術水平的要求更高,更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的嚴謹性和創新性。而專科單位作者的文章往往缺乏這種高度的學術性和創新性,因此很難達到本科學報的發表標準。2.
奇蹟:人類細胞製造的微型生物機器人誕生 - 天天要聞

奇蹟:人類細胞製造的微型生物機器人誕生

醫療工具研發史上的一個革新——人類細胞製造微型生物機器人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醫療工具研發史上創造了全新的起點,這項研究發現,可以通過從成年人的細胞中創造微型生物機器人來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治癒創傷以及治療疾病。更為驚人的是,這些微型生物機器人的製造並不需要進行任何基因改造。
石墨烯高端人才出走!遠赴美國任教,近年國內人才流失為何嚴重? - 天天要聞

石墨烯高端人才出走!遠赴美國任教,近年國內人才流失為何嚴重?

他在念書期間發現了石墨烯魔教超導效應,被享譽全球的科學期刊《自然》評為年度科學人物第一位。1996年出生的他,2010年便進入了中科大就讀,後在麻省理工讀碩讀博,現年僅27歲,他叫曹原。最近他宣布將赴美任教,實在讓人唏噓。人才出走,在近年來可謂是屢見不鮮。為何他們會選擇出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