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中國科學家繪出微觀世界「清明上河圖」

2022年10月13日13:20:12 科學 1521

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倪思潔


Nature:中國科學家繪出微觀世界「清明上河圖」 - 天天要聞

李燦(中)、范峰滔(左)和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研究員陳若天在儀器前討論信號分析問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供圖


繼科學家拍到宏觀宇宙中的黑洞照片之後,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拍到了一幅來自微觀世界的、特殊的「清明上河圖」。


這支「拍攝」團隊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范峰滔研究員團隊。他們拍到的是光催化劑光生電荷轉移演化的全時空圖像。該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


評審人認為,該成果「潛在地揭示了光催化過程中不同電荷輸運機制的全貌」,解決了「當前一個很有趣卻未得到解答的問題」。


「聖杯」爭奪賽里的中國隊



在催化劑的幫助下,陽光把水變成燃料。這最初只是一個古老的幻想。但科學家們卻一直想把這個幻想變成現實,直至今日,光催化分解水依舊被奉為化學領域的「聖杯」。


20世紀70年代起,日本科學家開始組織研究團隊想辦法奪取「聖杯」。那時人們已經實現太陽能光催化制氫,但光催化的效率一直上不去。0.1%、0.2%、0.3%……直到90年代,代表催化效率的數值也只是勉強升到了1%左右。然而,只有催化效率達到5%以上,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才有可能實現工業化,只有達到10%才能與化石能源媲美。


太陽能光催化制氫的過程看上去並不複雜。水在光催化劑的作用下,接受太陽照射,產生氫氣氧氣,或者產生氧氣、氫離子和被稱為「光生電荷」的電子。可是,在這個並不複雜的化學反應中,催化效率為什麼一直上不去呢?


從2000年起,李燦團隊也加入了「聖杯」爭奪賽。和國際其他研究團隊不同,他們先花了一些時間尋找光催化效率上不去的原因,直到找到對催化效率起決定性影響的三個因素——捕光、電荷分離、催化轉化。


「過去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篩選光催化材料和優化器件工藝上,光生電荷動力學和光催化動力學微觀機制的研究相對薄弱。也就是說,基礎性的重大科學問題沒有弄清楚。」李燦說。


他們判斷,太陽能光催化制氫的核心科學挑戰在於如何實現高效的光生電荷的分離和傳輸。了解光生電荷轉移演化的過程,就是他們接下來要做的。


病房裡悟出的新思路



一個電子的直徑大約只有最細的頭髮絲直徑的100億分之一,要了解一個電子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中間經歷了什麼,談何容易。


2008年,實驗團隊藉助自主研製的光譜設備,在氧化鈦異相結里發現了一些可能是由電荷轉移演化造成的實驗現象。但李燦還是覺得差點意思。


2010年的一天,李燦身體不適,去醫院做檢查。他無意中發現醫生常用成像的方法做血管檢查。回到病房後,恍然大悟的李燦激動地撥通了團隊成員范峰滔的電話:「我們能不能用成像的辦法,去看看光生電荷到底是怎麼轉移和演化的?」


他覺得,之前的實驗,只是能夠推測出光生電荷的轉移演化大概是什麼樣子,但「只有親眼看見這個過程,才能讓人更踏實」。


從那時起,給光生電荷「拍照」就成了新目標。「發展先進的光電成像技術是前提。」李燦認為。


於是他們和合作者自主研發出各種儀器,又一點點提升儀器的解析度和「快門」速度。從納米到亞納米,從微秒皮秒,慢慢地,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的儀器,一個接一個出現在他們的實驗室里。


之後,研究人員綜合集成多種可在時空尺度銜接的技術,將多種先進的表徵技術和理論模擬結合起來,讓實驗室里的時間分辨光發射電子顯微鏡(飛秒到納秒)、瞬態表面光電壓光譜(納秒到微秒)、表面光電壓顯微鏡(微秒到秒)等儀器像參加接力賽一樣,接替著在不同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為光催化劑顆粒表面的光生電荷拍照。


「清明上河圖」



李燦自己也沒想到,在第一眼看到「拍攝」出的光生電荷影像時,他會感到驚訝。


「理論上我們是應該可以得到這個影像的,但當我真的看到在光催化劑表面上不同部位的電荷分離成像結果時,還是很吃驚。」李燦告訴《中國科學報》,「光生電荷的壽命非常短,要看到它在光催化表面布集,並且能夠成功成像,非常有挑戰性。」


讓李燦驚訝與驚艷的影像,展示了光催化劑納米顆粒表面的光生電荷從出現到消失的全時空過程。


研究人員還發現,光催化劑晶體表面上光生電荷和空穴的有效空間分離,是由於時空各向異性的電荷轉移機制共同決定的,該複雜機制可以通過各向異性晶面和缺陷結構進行可控的調整。


對於這項成果的用處,李燦喜歡用「清明上河圖」來類比。「通過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文化,也可以用於考證一些歷史細節;光生電荷的影像就像清明上河圖一樣,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電子在納米尺度上是怎樣轉移的,並分析它是怎麼對我們關注的光催化效率產生影響的。」李燦說。


面對當前光催化效率依然停留在百分之一點幾的現狀,李燦感慨:「我們的研究是一項基礎研究,只是解決光催化效率問題的第一步,之後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挑戰也很大。」


「聖杯」爭奪賽依然在繼續,中國隊在不斷前進。「未來,我們將把夢想逐漸變為現實,為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清潔、綠色的能源。」李燦說。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183-1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黎曼球面、旋量與自旋 - 天天要聞

黎曼球面、旋量與自旋

一、黎曼球面黎曼球面是複平面 C 的緊緻化,通過引入一個「無窮遠點」(∞),將複平面與球面 S²建立一一對應。緊緻性:黎曼球面是緊緻的複流形,而原始的複平面 C是非緊的。這一性質使得許多在非緊空間上發散的問題(如亞純函數的分析)在黎曼球面上
新疆多地夜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答案來了 - 天天要聞

新疆多地夜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答案來了

2025年5月16日晚,新疆多地夜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引髮網友熱議。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掏出手機拍下了這一畫面。多位目擊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
首次匯聚一堂 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將在上海展覽 - 天天要聞

首次匯聚一堂 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將在上海展覽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了「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明星恐龍的開箱儀式。這是全國各地明星恐龍標本首次匯聚一堂。本次大展由上海科技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主辦,5月26日將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開幕。經過4天壓力測試後,5月31日起展覽將對公眾開...
三件珍貴標本開箱!中國恐龍大展5月26日在滬開幕,明星標本匯聚一堂 - 天天要聞

三件珍貴標本開箱!中國恐龍大展5月26日在滬開幕,明星標本匯聚一堂

5月18日,中國恐龍大展開箱儀式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 本文圖片除單獨標註外 均為主辦方 供圖5月18日正值國際博物館日,赫氏近鳥龍、長臂渾元龍和三疊中國龍三件珍貴的恐龍標本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箱亮相,這也標誌著「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全部118件恐龍標本悉數到館。本次大展是全國各地明星恐龍標本首次匯聚一堂,5...
「幾秒內突然加速消失」,新疆多地現不明飛行物!官方回應 - 天天要聞

「幾秒內突然加速消失」,新疆多地現不明飛行物!官方回應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5月16日晚,新疆烏魯木齊夜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引髮網友熱議。多位目擊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掏出手機拍下了這一畫面。烏魯木齊網友稱,16日晚22時56分,他和朋友正在從昌吉回烏魯木齊市的路上。突然,天空中出現一個...
新疆上空「不明飛行物」是啥?當地氣象局、科普博主揭秘 - 天天要聞

新疆上空「不明飛行物」是啥?當地氣象局、科普博主揭秘

近日,新疆上空一發光移動的物體引發全網關注。在新疆烏魯木齊、昌吉,甚至更遠的克拉瑪依、阿勒泰,都有網友拍下了這個「不明飛行物」,拍攝者稱,在拍攝期間,「不明飛行物」的形狀和速度還出現了變化。「不明飛行物」究竟是什麼?
新疆多地出現不明飛行物,最新回應 - 天天要聞

新疆多地出現不明飛行物,最新回應

5月18日#新疆多地上空出現不明飛行物衝上熱搜。5月16日晚,多位目擊者向記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拍下了這一畫面烏魯木齊網友xerman告訴記者,16日晚10點56分,他和朋友正在從昌吉回烏魯木齊市八鋼路的路上,突然,天空中出現一個非常亮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