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原子揭秘第三極「獨特檔案」

2022年10月11日15:36:04 科學 1439

文 | 《中國科學報》 見習記者 王敏

稀有原子揭秘第三極「獨特檔案」 - 天天要聞

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羌塘冰川鑽取冰芯。極地未來供圖



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處鑽取的109米冰芯,遇上一種基於量子精密測量的新的定年方法,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盧征天、蔣蔚帶領的單原子探測團隊與雲南大學(以下簡稱雲大)研究員田立德帶領的冰川學團隊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對冰芯進行了氬-39同位素定年測量,為青藏高原羌塘冰川冰芯建立了上千年的精準年代標尺。


大氣環境的「獨特檔案」



所謂冰芯,就是以打鑽方式從冰川內部取得的芯。一般而言,冰芯從底部越向上年代越新。


「這些冰芯記錄了多種氣候環境變化指標,通常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冰本身,水分子中氫、氧同位素比例可以反映溫度變化;第二類是冰芯中的大氣成分和含量,如二氧化碳甲烷溫室氣體,它們可以揭示大氣成分變化的過程。」田立德介紹道,第三類是冰芯中含有的各類雜質,比如肉眼可見的塵土,可以推斷出當時沙塵暴活動較多;還有實驗室儀器檢測出的各種化學成分,可以提供自然活動和人類活動的相關信息。


因此,冰芯堪稱保存大氣環境的「獨特檔案」,掌握冰芯準確的年代信息是解碼「檔案」的第一步。而我國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是中低緯度古氣候研究的寶庫。


「不同於南極北極,青藏高原積累雪量大,冰芯解析度更高。其所處緯度人類聚居,活動軌跡多,冰芯記錄的歷史與人類生存環境息息相關。」田立德說,這使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也正因為如此,青藏高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成為國際冰芯研究的「角逐場」。


2014年5月,田立德與同事在海拔5900米的青藏高原「羌塘一號」冰川頂部連續奮戰十多個通宵(白天溫度高,融化的冰屑容易將鑽機卡住),成功鑽取了兩根長達109米的透底冰芯,並常年保存在-17℃的雲大冷庫里。


這兩根冰芯是什麼年代的、包含了哪些信息、如何解碼這份來之不易的「檔案」等,是田立德團隊面對的課題。而中國科大盧征天團隊正好擁有打開這份「檔案」的「鑰匙」。


把氬-39抓進原子「阱」里



大氣中有三種稀有的放射性氣體同位素,分別是氪-85、氬-39、氪-81。早在1969年,瑞士地球科學家Hans Oeschger和Hugo Loosli就提出了氬-39等是山地冰川的理想定年同位素。


然而,檢測它們極為困難。「氬-39同位素丰度極低,可低至十億億分之一。並且這些原子混合在比它多17個數量級的氬原子里。」盧征天說,這種檢測難度就好比在海灘上找到一粒特別的沙子。因此,近半個世紀以來,冰芯中氬-39的定量分析一直是個難題。


此次研究中,盧征天團隊採用了「原子阱痕量分析(ATTA)」的方法。該方法是盧征天早年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工作時發明的。其原理是使用精確控制的激光來操縱氬-39原子,把它們捕捉到由六束激光構成的「原子阱」中。原子在阱中會發出熒光,用靈敏的EMCCD相機探測到單個的氬-39原子,並一個一個「數」出來。


氬-39的半衰期為268年,它可以對1800年前到50年前的環境樣品定年。


盧征天以1公斤的現代冰為例。「它裡面大概有1萬個氬-39原子。經過一個半衰期以後,氬-39原子數量就會減少一半,變成5000個;再過一個半衰期,就會再減少一半,變成2500個。隨著時間的推移,氬-39原子數量會越來越少。因此冰芯里氬-39的丰度可以告訴我們冰形成的時間,也就是它的年齡。」


那麼,問題來了。保存在雲大冷庫的109米、約700公斤的冰芯,如何運到中國科大實驗室做研究?


「當時,我的同事Florian Ritterbusch博士帶著像高壓鍋的裝置去雲大田立德老師實驗室,取出冰芯裡面的氣體並帶回中國科大。」蔣蔚說,這是冰芯定年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叫它「高壓鍋」呢?「因為它的密封性能好,此外我們真的在鍋底下點火,將冰融化,取出氣體。」蔣蔚笑著說,「你別小看這口『高壓鍋』,為了取樣,它去過青藏高原、上海、法國巴黎和韓國首爾。」


第二步是提純。蔣蔚解釋說:「因為取回的氣體里有各種各樣的化學成分,需要先把其他氣體反應掉,只留下氬氣。」


最後把分離出的氬氣放到原子阱痕量分析儀器里,測量氬-39同位素的丰度,算出樣品年齡。


在這項研究中,中國科大和雲大團隊利用氬-39定年法,最終獲得了整根冰芯的年齡分布,其底部的年齡達到了1300年。


「最新合作成果首次證實了氬-39在千年冰芯絕對定年研究中的巨大潛力。」田立德說,氬-39定年技術還可用於青藏高原其他冰芯的定年,解決地球科學家多年無法攻克的冰芯絕對定年難題。


計劃建立面向全球的同位素檢測中心



在中國科大激光痕量探測與精密測量實驗室,原子阱痕量分析儀器的光學平台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光學元件,令人眼花繚亂。


蔣蔚介紹:「這些光學元件都有固定位置,並非隨便擺放。學生們花了幾個月時間安裝調試,使得複雜光路產生用來抓捕和探測氬-39原子的特定頻率激光。」


而且,最新儀器的效率也大大提高。「2010年,我們在美國用自然丰度的氬氣做過一個實驗,當時5個小時才能看到1個氬-39原子。」 盧征天說,現在在中國科大,用最新的儀器測量同樣丰度的氬氣,每小時可以探測到10個氬-39原子,計數率比當時提高了約50倍。


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還將氬-39定年結果與基於數年層法構建的冰芯年代標尺作了比對,對其進行修正,約束了冰川流動模型,最終建立了基於氬-39結果的新冰芯年標。


「這篇文章將會引起冰芯科學家、古氣候學家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定年專家的廣泛興趣。」另一位審稿專家如是說。


盧征天、蔣蔚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發展氪-81、氬-39等稀有氣體同位素的超靈敏檢測技術,使其真正應用於前沿地球科學研究。尖端的測量技術吸引了國內外科學家開展合作,在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顯示了新技術對創新性研究的推動作用。


盧征天表示:「下一步,團隊將繼續發展原子阱痕量分析儀器,提高各項指標性能,讓它成為地球科學領域不可缺少的工具。另一方面,團隊計劃在合肥建立一個面向國際的同位素檢測中心,與來自全球的研究小組開展合作,希望能助力我國地球科學家取得重大的原創性成果,在國際合作中起到主導作用。」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200835119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慧時代,學生面對AI的發展要有定力 - 天天要聞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慧時代,學生面對AI的發展要有定力

在人工智慧重塑未來的時代浪潮中,如何打破教育同質化困局、培養真正具有開創精神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近日接受南都專訪,深度解析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破局之道:從變革「唯論文」評價體系到構建「拓方差」育人生態,從擁抱非常規思維到在AI時代堅守科學本源。當星辰大海的抱負與躬身入局的勇氣相...
海洋館回應魔鬼魚上班吃同事 - 天天要聞

海洋館回應魔鬼魚上班吃同事

5月10日,一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在深圳觀瀾海洋世界拍攝的視頻。視頻中,一條魔鬼魚闖入正在向左側遊動的魚群,吞食了一條小黃魚。有網友戲稱「魔鬼魚上班時間吃同事」,也有網友指出,魔鬼魚吞食其他魚類的新聞並不少見,由此對這兩種魚是否適合混養提
極端高溫「熱浪」會導致哪些心臟病?上海專家研究登國際期刊 - 天天要聞

極端高溫「熱浪」會導致哪些心臟病?上海專家研究登國際期刊

立夏之後氣溫直線上升,氣候變化與心臟病關係幾何?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仁傑教授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霍勇教授合作,於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心臟病學雜誌》發表論文,首次系統性地評估不同類型熱浪對各類心臟病死亡的影響。結果顯示:心臟驟停、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對複合型熱浪最為敏感的三類心臟疾病,預...
一定要這樣嗎? - 天天要聞

一定要這樣嗎?

文/採芹人今天早上五點多我被一隻鳥的慘叫聲驚醒了,我趕緊趴在窗戶上看,是一隻黑色的體型像烏鴉的小鳥(並非烏鴉)。它停在我家陽台外的欄杆上,感覺有人立刻起飛,一下子就飛到了對面的樓頂,仍然扯著沙啞的嗓子「喳,喳,喳」的叫著。唉!這可憐的鳥沒有
涉及海冰研究、海洋生物等 我國南極科考有了新發現 - 天天要聞

涉及海冰研究、海洋生物等 我國南極科考有了新發現

目前,「雪龍2」號船正在返回國內,此前,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在羅斯海進行了首次秋冬航次的探索之旅。在南極,萬物有靈。最常見也最寒冷的冰,也能講述一萬年的故事,科考隊員就針對海冰進行了專項研究。總台央視記者 王楠:這裡是「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今年3月下旬,我們在紐西蘭完成補給後,重新返回南極的羅斯海...
EBSD應用-孿晶分析——EBSD基礎知識 - 天天要聞

EBSD應用-孿晶分析——EBSD基礎知識

EBSD基礎知識:EBSD應用-李晶分析。大家好,這裡是中材檢測科普講堂。·1.形變李晶的識別。通過EBSD技術可以確定材料內部的李晶組織,李晶與基體之間存在特定的對稱關係和取向關係。例如在立方晶系金屬中,李晶與基體之間可能存在60°111
哈佛大學科學家解開了5.08億年前奇異節肢動物的百年謎團 - 天天要聞

哈佛大學科學家解開了5.08億年前奇異節肢動物的百年謎團

研究人員發現,「擴張頭盔蟲(Helmetia expansa)」有行走的腿和蛻皮行為,這改變了人們對其移動性和生長的假設。一個多世紀以來,寒武紀節肢動物擴張頭盔蟲一直是個謎。它於1918年被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杜立特爾·沃爾科特發現,最初被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