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澇不澇,就看立夏」,今日立夏,2025年,夏天降雨會很多嗎?

2025年05月05日06:12:07 科學 1221

立夏無雨,碓頭無米」,這句流傳千年的農諺道出了立夏節氣與夏季降水之間的微妙聯繫。2025年5月5日15時09分,太陽到達黃經45度,我國正式迎來立夏節氣。此刻,從江南連綿的梅雨到華北乾熱的風,整個中國的氣候格局正在經歷季節性轉折。那麼,這個夏天究竟會「澇」還是「旱」?讓我們從氣象科學、歷史規律和農業實踐三個維度展開分析。

「澇不澇,就看立夏」,今日立夏,2025年,夏天降雨會很多嗎? - 天天要聞

### 一、解碼立夏氣象密碼

中國氣象局數據顯示,立夏節氣期間(5月5日-5月20日)全國平均降水量較穀雨增加42%,但存在顯著地域差異。華南前汛期進入盛期,珠江流域平均降雨量可達200毫米以上;而華北平原此時降水僅佔全年總量的5%左右,農諺「立夏不下,旱到麥罷」正是這種氣候特徵的生動寫照。

2025年立夏當天的天氣圖譜顯示:副熱帶高壓較常年偏強,其西北側邊緣正好停留在長江中下游,形成一條從貴州江蘇的強降雨帶。氣象專家指出,這種環流形勢與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相似,當年夏季我國出現「南澇北旱」格局,長江流域降水量較常年偏多40%。

### 二、厄爾尼諾拉尼娜的「蹺蹺板」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24-2025年冬季形成的厄爾尼諾事件正在衰減,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高0.8℃。歷史統計表明,此類背景下我國夏季降水往往呈現「三明治」結構:長江流域多雨,華北和華南降水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印度洋偶極子呈現正相位,這可能削弱厄爾尼諾的影響,為預測增添變數。

「澇不澇,就看立夏」,今日立夏,2025年,夏天降雨會很多嗎? - 天天要聞

氣象站記錄顯示,在相似氣候條件的2005年,立夏後江淮地區出現持續陰雨,導致小麥赤霉病大面積爆發;而華北平原直到6月中旬才迎來有效降雨,春玉米出苗率不足70%。這提醒我們,厄爾尼諾年的氣候影響具有複雜性和滯後性。

### 三、從物候看天機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附近,老農們正在觀察「立夏三候」:蚯蚓出、王瓜生、螻蟈鳴。今年立夏前三天,當地已記錄到12種蛙類集中鳴叫,較往年提前一周。「蛙鼓早鳴必有澇」的民間經驗,與現代氣象學中「暖濕氣流活躍導致兩棲動物提前繁殖」的研究不謀而合。

更值得關注的是物候的「空間密碼」。當前秦嶺-淮河線南北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南方早稻區普遍反映「立夏小滿,雨水相趕」,稻田蓄水深度較常年增加15厘米;而河北平原的農民則擔憂「立夏麥咧嘴,難喝白面水」,部分麥田已出現旱象。

「澇不澇,就看立夏」,今日立夏,2025年,夏天降雨會很多嗎? - 天天要聞

## 四、2025年夏季降水預測

綜合多家機構預測,2025年夏季(6-8月)降水可能呈現以下特徵:

1. **長江流域**:降水偏多20%-40%,梅雨期可能延長至40天左右,需防範1998年級別流域性洪水;

2. **華北地區**:前期降水偏少,但7月下旬後受颱風外圍影響可能出現局地強降雨;

3. **華南地區**:前汛期降水正常,但後汛期受颱風影響概率增大;

4. **西南地區**:可能出現階段性乾旱,尤其雲南北部需防範農業乾旱。

水利部信息顯示,當前長江干支流主要控制站水位較常年偏高1.2-3.5米,三峽水庫已提前消落至汛限水位以下5米,為應對可能出現的洪澇留出庫容

### 五、應對建議與農事安排

針對特殊氣候背景,農業專家提出分級應對策略:

- **長江中下游**:早稻產區應疏通溝渠,每畝備足30公斤速效氮肥應對可能漬害;棉花種植區建議採用高壟栽培。

「澇不澇,就看立夏」,今日立夏,2025年,夏天降雨會很多嗎? - 天天要聞


- **黃淮海地區**:冬小麥需實施「一噴三防」,春播作物推廣膜下滴灌技術,節水效率可達50%。

- **東北地區**:警惕夏季可能出現的低溫陰雨,玉米種植應選用早熟品種,播種深度控制在3-5厘米。

城市防災方面,國家防總已啟動汛前檢查,重點排查137個易澇城市的地下空間、下凹式立交橋等關鍵部位。建議市民家庭儲備應急物資時,增加防水密封袋、小型抽水泵等針對性裝備。

### 結語

「立夏看夏」的古老智慧,在現代氣象科學中找到了新的註腳。2025年這個特殊的立夏節氣,既延續著季風氣候的固有規律,又疊加了厄爾尼諾等異常信號。當我們把衛星雲圖與農諺歌謠並置觀察時,會發現氣候預測永遠是概率的藝術。或許正如氣象學家竺可楨所言:「天有不測風雲,但必有可測之理。」這個夏天,我們需要做好的不僅是雨具的準備,更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科學認知的更新。

(註:文中氣象數據截至2025年5月4日國家氣候中心公報,歷史對比數據來源於中國氣象局《中國氣候公報》)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最新研究稱地球海洋可能會變成紫色 幾億年前呈綠色 - 天天要聞

最新研究稱地球海洋可能會變成紫色 幾億年前呈綠色

【CNMO科技消息】我們常說地球是藍色星球,但其實這種顏色並不是一直如此,也不會永遠不變。有研究指出,地球的海洋在過去曾經是綠色的,而如果未來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它們甚至可能會變成紫色。 這項研究主要探討了數十億年來海洋顏色的變化過程,發現這和海水的化學成分以及光線在水中的折射方式密切相關。在3.8到18億年前...
清華大學徐軍課題組《自然·通訊》:揭示稀溶液結晶的臨界晶核尺寸不隨溶液過飽和度變化 - 天天要聞

清華大學徐軍課題組《自然·通訊》:揭示稀溶液結晶的臨界晶核尺寸不隨溶液過飽和度變化

結晶是無定形基元有序堆積形成晶體的過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和基本的有序化過程之一。結晶過程通常遵循成核-生長路徑,成核過程中自由能最高點對應的晶核尺寸被稱為臨界晶核尺寸。小於臨界尺寸的晶核往往會在熱漲落中再次熔化或溶解,而大於臨界尺寸的晶核則會進一步生長成為穩定的晶體。很多情況下,臨界晶核的形成是結晶...
今日立夏,要做這些事! - 天天要聞

今日立夏,要做這些事!

說吧你有多久沒稱體重了什麼?你說你看到秤上飆升的數字就會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想要暈倒懷疑是對稱體重這項活動嚴重過敏?
開屏見「好」|他帶瀕臨倒閉藥廠扭虧為盈,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 天天要聞

開屏見「好」|他帶瀕臨倒閉藥廠扭虧為盈,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開屏見「好」》欄目,聚焦山東好人好事,讓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開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邊的榜樣」,講述精彩山東故事。本期人物是「五一特輯·致敬奮鬥者」系列。4月28日上午,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齊都葯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鄭家晴獲評全...
百草譜(五十一)龍葵 - 天天要聞

百草譜(五十一)龍葵

一、形態特徵龍葵屬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30-100厘米之間。其莖直立生長,呈圓柱形,具有縱棱紋,多分枝,幼枝被稀疏柔毛,老枝逐漸光滑。葉片互生,卵形或心形,長2.5-10厘米,寬1.5-5.
葉培建院士為大山孩子點亮航天夢 - 天天要聞

葉培建院士為大山孩子點亮航天夢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569期】國 內 航 天葉培建院士為大山孩子點亮航天夢近日,葉培建院士來到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附城小學,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航天精神大講堂。這場溫暖的相遇,源於葉培建院士心底的雙重牽掛。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葉院士擔任總指揮、總設計師和顧問的每一次任務,都取得了圓滿成功,無數個日夜的...
顏寧闢謠:網傳簡歷不實,已投訴! - 天天要聞

顏寧闢謠:網傳簡歷不實,已投訴!

5月4日,著名科學家顏寧在其微博發布聲明,闢謠網傳簡歷。顏寧表示:「一份不知道誰缺乏常識造出來的真真假假的簡歷從前年就開始流傳,哪怕也許出於好心,也是不對的,已被我投訴掉了,不知道為啥現在又被翻出來。」她呼籲儘快清理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