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保羅·夏皮羅:人造肉可與肉類相同,未來佔據超一半肉類份額

2022年06月27日01:46:11 科學 1085

專訪保羅·夏皮羅:人造肉可與肉類相同,未來佔據超一半肉類份額 - 天天要聞



當下我們可能正在經歷下一場食物革命的開端——細胞農業,即從細胞中培養出肉來。


生物技術除了用在醫學等領域,近年來也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領域,比如人造肉生產上。


就像汽車讓馬車成為歷史、消失在人們視線一樣,基於生物技術開發的人造肉或將徹底改變人類與動物的關係。未來的人們也許不用再飼養、屠宰動物就能吃到牛肉、雞肉。


用人造肉替代屠宰肉不僅具有倫理意義,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也都有積極影響。


眾所周知,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劇全球變暖。其實動物養殖也是空氣、陸地和海洋污染不可忽視的來源之一。此外,肉類食品的生產也會耗費大量資源。用一位人造肉從業者的話來說:「比起半年不洗澡,少吃一頓雞肉能節省更多的水。」


也有人認為人造肉實際產生的碳足跡或污染很可能根本不比傳統農場好多少。對此,《人造肉:即將改變人類飲食和全球經濟的新產業》(Clean Meat:How Growing Meat Without Animals Will Revolutionize Dinner and the World)一書的作者保羅·夏皮羅(Paul Shapiro)表示:「有非常有力的證據表明,人造肉生產所使用的土地和水遠遠少於實際飼養動物。」



專訪保羅·夏皮羅:人造肉可與肉類相同,未來佔據超一半肉類份額 - 天天要聞

圖 | 保羅·夏皮羅(來源:資料圖)




據了解,現代工業化農場將雞密密麻麻鎖在極小的籠中,不僅動物們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痛苦,更容易引起致命禽流感疫情。儘管有著疫苗、殺蟲劑等的幫助,疾病仍不能被完全避免。


更重要的是,全世界肉類的需求還在快速增長,人類可以為了滿足全部需求無止盡地飼養和屠宰牲畜嗎?僅從人口增長情況來考慮,拓寬人們的肉類選擇也是一件好事。


目前,相對市面上已經可以買到的以植物蛋白為原料的植物肉,用細胞培養的人造肉開發難度較大,但也被行業認為是替代屠宰肉類的更加理想選擇。


細胞培養肉比較早期的一種培養方式是使用動物肌衛星細胞,該細胞唯一的功能就是生產肌肉。它們被取出放置在培養基中,通過不斷生長最終形成真正的肉。


值得一提的是,以這種方式培養的細胞肉早已通過了試吃階段。在 2013 年,針對第一塊人工培植的牛肉漢堡舉行過一場品鑒會。當時的漢堡由於成分單一,缺少動物肉當中的血、脂肪、結締組織,口感上仍有不足。其製作成本也十分昂貴,整個過程耗資約 33 萬美元(約 200 萬元人民幣)。


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細胞肉後續的製作成本逐漸降低。僅 2 年後,相同漢堡的製作成本就下降了 80%。而在 2021 年左右,以色列人造肉公司 Future Meat 生產的細胞培養雞肉成本,每公斤已低於 300 元人民幣。


「現在的成本已經在以較快的速度下降了。至於口感,最終,這些人造產品將與基於屠宰的肉類產品沒有任何區別。它們是真正的、真實的動物肉,只不過是直接從細胞中生長出來的。」夏皮羅說到。


在人造肉領域,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正在湧現。比如,中國的周子未來、CellX 等公司都在進行細胞培養肉的研發,其中周子未來已在今年 6 月 10 日發布了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五花肉,並開始著手產品的小規模生產工作。


國外的一些企業也正在生產人工培植的雞肉三明治、蛋黃醬金槍魚膠原蛋白等多種產品。


目前來看,人造肉要想達到商業化的標準,還須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口感並尋找批量生產的更好方式。畢竟只有好吃且更便宜、更健康的人造肉人們才願意消費。



專訪保羅·夏皮羅:人造肉可與肉類相同,未來佔據超一半肉類份額 - 天天要聞

(來源:資料圖)




夏皮羅作為世界首批嘗試人造肉的人之一,出於讓更多人了解人造肉這個有可能解決全球問題的新興領域,寫下了《人造肉》一書,對人造肉在實驗室中的進展、商業化過程、克服降低成本與政府監管障礙、如何與工業化畜牧業爭奪市場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展示,並預測了未來的飲食趨勢。


這本書原版書名「Clean Meat」,直譯為「清潔肉」,是西方對細胞肉的另一種叫法。對於這個名稱,夏皮羅也有自己的理解:「『清潔肉』既是對清潔能源的認同,也是對不通過動物來生產真正的肉所帶來的食品安全益處的認同。這種肉對地球更乾淨,對人類也更安全。比如,由於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腸道病原體的存在,處理生肉可能是危險的。而『清潔肉』就不需要擔心腸道病原體的存在。」


有人造肉專家曾預測「到 2040 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 60%」。


對此夏皮羅表示,預測 20 年後的未來比較困難,但這是有可能的。畢竟人們在 1990 年的時候很難想到可以在幾乎不花錢的情況下與世界上的幾乎任何人進行即時視頻交流,一個沒有屠宰場的世界或許很快也能成為現實。


-End-



專訪保羅·夏皮羅:人造肉可與肉類相同,未來佔據超一半肉類份額 - 天天要聞


專訪保羅·夏皮羅:人造肉可與肉類相同,未來佔據超一半肉類份額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研究人員日前繪製出尼羅河一條現已乾涸的支流地圖,認為它可能幫助古埃及人建造了31座金字塔,包括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研究成果由最新一期英國《通訊-地球與環境》雜誌刊載。 埃及金字塔最集中的地區是自吉薩市向南至利什特村之間的一片沙漠。那裡距離尼羅河有數十公里遠,但發現了港口遺迹。埃及學家...
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 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 天天要聞

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 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封面新聞記者 李茂佳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5月21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舉行重慶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新聞發布會。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較禁捕前增加47種。長江鱘從禁捕前監測到的7尾增加到249尾,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出現範圍擴大。新聞發布會現場。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衛表示...
全球首台!我國量子測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全球首台!我國量子測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5月21日,全國首屆量子精密測量賦能產業發展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辦。會上,全球首台商用低溫版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正式亮相。該顯微鏡由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儀量子」)自主研製,這標誌著我國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取得重要突破。△低溫版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圖片來源:國儀量子國...
世界首次:科學家成功對 μ 子實行「冷卻」加速,約達光速 4% - 天天要聞

世界首次:科學家成功對 μ 子實行「冷卻」加速,約達光速 4%

IT之家 5 月 21 日消息,日本 J-PARC 研究中心、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聯合發布公報,宣布完成了業內首次對 μ 子進行「冷卻」和加速的操作,朝著實現世界首個 μ 子(渺子)加速器邁出了一大步。據介紹,研究團隊在 J-PARC 中心使帶一顆正電荷的正 μ 子減速到幾乎停止(光速的 0.002%)的狀態,並使正 μ 子的方向和速度...
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龍舟水」水情較往年略偏重 - 天天要聞

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龍舟水」水情較往年略偏重

5月20日迎來「小滿」節氣,民諺有雲「小滿小滿,江河漸滿」。進入「小滿」節氣,雨水豐盈,江河的水逐漸增多。根據廣州市水文氣象數據統計,5月20日廣州市降暴雨,其中白雲、花都、增城等區降大暴雨,全市平均日雨量74.0毫米。豆大雨點落在地面,濺起水花。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子良受強降雨影響,5月20日全市江河水位...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鳥類圖冊》發布 - 天天要聞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鳥類圖冊》發布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陸文傑)鳥類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示類群,是評價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關鍵性指標。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常州鳥類生境狀況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翱翔在青山綠水間,野外鳥類記錄不斷刷新,珍稀鳥類頻頻亮相。它們用翅膀為生態環境投票,實名認證了常州生物多樣性工作的豐碩成果。在5·22國際生物多樣...
馬斯克豪言:30年內火星城市崛起,人類新家園即將誕生! - 天天要聞

馬斯克豪言:30年內火星城市崛起,人類新家園即將誕生!

埃隆·馬斯克,這個科技界的狂人,他總是有著讓人震驚的想法和計劃。這不,他又在火星上動起了腦筋。他旗下的SpaceX公司,一直在研究怎麼把人送上火星,還在想方設法要在那上面建個城市。圖片來自網路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可是挺活躍的,他就在那兒說,未來30年,火星上肯定會有人類城市。
研究發現英國 AI 聊天機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繞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英國 AI 聊天機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繞過

劃重點:- ️  英國政府研究人員發現,防止 AI 聊天機器人發出非法、有毒或露骨回應的保護措施可以被簡單的技術繞過。-   通過測試,研究人員發現五個系統 「極易受到攻擊」,甚至在沒有有針對性地繞過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也能產生有害回應。-   安全防護可以通過 「相當簡單」 的攻擊繞過,例如指示系統以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