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術機器人手臂在無影燈下划出精準弧度,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普通外科中心-肝膽一科主任楊劍教授坐在操作台上看著放大10倍的肝臟血管,「如同考古學家清理珍貴文物般,在肝臟的複雜血管叢中精準剝離、完整切除腫瘤。」隨後,直徑3厘米的肝癌組織通過患者肚臍處的微小切口取出體外。手術零出血,術後第二天患者出院。
這台單孔機器人輔助手術顯得如此輕鬆、精準。「我預計,未來5年,機器人輔助手術普及率將會顯著提升,而在圖像引導加持下,外科醫生在短期內就能快速上手複雜手術,這將很大程度上縮短外科醫生培養的周期。「楊劍教授如是說。
手術刀尖的科技革命,機器人輔助手術勢不可擋
「從2005年腹腔鏡手術在在肝膽胰外科廣泛開展以來,到現在,各大醫院腔鏡微創手術數量和比例越來越高,替代了大部分的傳統開腹手術。以後,由於機器人輔助手術的獨特優勢,其發展的勢頭會更加強勁。與腹腔鏡相比,在我眼前,被放大10倍的手術視野清晰呈現著肝內血管網,熒光顯影技術將3d重建模型與真實器官完美疊加。」楊劍表示,這種一覽無餘的狀態對於手術醫生來說,是一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愉悅。
更讓人欣喜的是,機械臂總可以在患者腹腔內多角度轉動位移,完成醫生手腕無法完成的靈巧動作,同時它又能保持絕對的穩定,避免了人手長時間操作時的生理震顫,非常有利於精細部位手術。「使用傳統腔鏡,就像握著半米長的筷子夾豆子,」楊劍教授用手比著說,「而機械臂擁有7個超越人體極限的自由度,比如11點鐘方向的縫合,對於醫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機械臂卻能輕鬆完成。」
「未來幾年,機器人輔助手術將如同當年腹腔鏡大規模替代開腹手術般,掀起新一輪技術迭代。」楊劍教授預言,這是必然的趨勢。
機器人+ai導航引導,年輕醫生學習周期大幅縮短
實際上,機器人、數智化技術除了對手術的精準操作提升外,也正在重塑外科醫生的成長軌跡。「傳統肝切除手術對年輕醫生來說,一般需要幾十台甚至上百台手術積累出來手感,但在機器人輔助圖像引導下,有悟性的年輕醫生通過較少例數導航輔助就能掌握。」楊劍教授表示,在肝膽外科中,肝切除是四級手術,是手術級別中最高的,醫生需要經過很長時間訓練才能主刀手術。很多年輕醫生沒有機會單獨操作大量手術來獲得經驗,因此外科醫生的成長周期很長。而機器人輔助手術則給年輕醫生快速成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有效縮短了手術學習時間。通過進行術前規劃,機器人能夠實現融合圖像導航,醫生就可以精準地實施手術。
楊劍教授對於肝膽手術的變革頗有感觸,他表示,「以前傳統的開腹手術,例如切除大肝癌,術中需要輸血是常態。如今, 90%以上的肝癌切除不需要術中輸血。據統計,在珠江醫院肝癌切除手術輸血率小於1.5%。」
據記者了解,該科室在近期完成了單孔機器人肝癌切除術。專家們在術前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了病人的肝臟三維建模,術中在融合圖像導航的加持下,使機器人切除肝癌時,始終能避開重要血管。因而出血量極少,基本達到「零」出血,這例患者恢復得也非常迅速,第二天就出院了。
機器人會成為醫生必不可少的助手
目前,對於甲狀腺、乳腺等手術,由於操作空間狹小,可以選擇單孔單臂的機器人輔助手術;在肝膽胰部位進行手術時,涉及的臟器和血管更多,這對醫生使用機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楊劍教授表示,「外科手術時醫生的觸覺很重要,比如利用機械臂做腹腔鏡手術,我拿操作桿操作,可以感受到腫瘤是硬的還是軟的,這是通過醫生觸覺感知到。但是目前機器人機械臂則完全沒有觸覺。這會帶來什麼後果呢?當我牽拉組織,可能用力過大,會把血管扯斷出血。因此需要醫生通過不斷地訓練,通過感覺、視覺來彌補觸覺。」
據記者了解,楊劍教授團隊正在研究機器人的數字化診療技術。他表示,國產機器人正在使用各種圖像融合來彌補觸覺喪失。自從機器人輔助手術開展後,推動了外科技術的重要轉變,這對外科醫生也是一種衝擊,他們需要不斷學習,擁抱新技術。
「在未來,機器人會讓外科手術變得更加精準。類似於自動導航系統,做手術就像開車一樣,看地圖上路,沿途根據路標一步步達到目的地。外科手術也是如此。」楊劍教授介紹,「以後,如果機器人學習了上千例肝切除,一旦它擁有了左半肝切除的豐富經驗,詳細了解半肝切除的所有流程後,理論上機器人就可以實施這個手術,醫生在旁邊監測即可。」目前國內的機器人輔助肝切除手術的臨床研究已處於國際一流水平。
這預示著,未來的手術生態將會發生較大的變革,機器人會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醫生必不可少的助手,因其精細操作可以輔助醫生更好地做好臨床工作。「我認為,未來5年或者10年機器人輔助手術肯定會達到另一個高峰。其價格也必定會下降,會惠及更多的患者。」楊劍教授說。
文 | 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馬彥 韓羽柔圖 | 受訪者提供海報 | 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