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該「捂」哪兒?這幾點很關鍵!

春天來了,氣溫忽高忽低,街上有人穿羽絨服,有人穿短袖,亂穿衣的現象隨處可見,你是不是正在為如何穿衣而發愁?民間有句老話:「打了春,別歡喜,還有四十天冷天氣。」春季的「倒春寒」可不是鬧著玩的,稍不注意就會引發健康問題。

中醫認為,春天人體陽氣開始向外升發,毛孔逐漸張開,而倒春寒時寒邪為盛,寒主收引,有寒冷、凝結的特點,易損傷人的陽氣,輕則讓人體表受寒、腸胃受寒,重則讓人的血液流動變慢,甚至凝滯,脈道僵化!這段時間,不少人為了追求時尚,過早過快地脫掉厚衣服,結果導致感冒、腸胃不適等問題頻發。因此,正確「春捂」顯得尤為重要。

1

如何正確「春捂」?

那麼,如何正確「春捂」呢?要注意以下4點。

(1)春捂要適時:「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春季氣溫回升不穩定,不要過早過快地脫掉厚衣服,適當多捂一段時間,以適應季節變化。可以遵循「815」原則:如果晝夜溫差超過8℃,建議繼續保持「春捂」狀態;當氣溫穩定在15℃以上,且持續一周左右時,可考慮減少衣物。

(2)春捂有要點:春天是風的主場。《黃帝內經》記載:「風為百病之長」,風會和寒、濕等邪氣相結合,入侵人體。所以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頭頸部、腰腹部、背部、膝和足。

頭部為人體「諸陽之匯」,是全身陽氣最旺盛的部位,風從頸後入,風寒之邪易侵襲人體的頭頸部。出門戴帽子、圍巾,保護好頭頸部。

腰腹部是人體元氣所在,著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女性更應注意腹部及下半身保暖,避免痛經月經不調婦科疾病的發生。

背部保暖可預防寒氣損傷「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發生幾率。

膝為筋之府,寒則易於攣急,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多捂膝蓋可以加強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

「寒從腳起」,足為陰脈所聚,陰所常盛,且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容易遭到風寒侵襲。經常搓腳、泡腳可增強人體陽氣,增強抵抗力。

(3)春捂需適度:春捂並非衣物越多越厚越好,以身體感覺溫暖舒適,不出汗或微微出汗為宜。穿衣要遵循「上薄下厚」,而隨著氣溫回升,減衣應循序漸進,先減上衣,後減下裝;先減外套,再減內層衣物。

(4)春捂應有別:體質虛弱年輕人、抵抗力弱的老年人、久病者及兒童抗寒能力差,春捂時間應更長、更注意保暖;青壯年中體質偏燥熱、陰虛或濕熱者不一定適合春捂,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縮短春捂時間。

2

溫熱飲食「捂」養脾胃

除了正確「春捂」外,藥師還建議大家在飲食上要注意溫熱飲食。春季升發,是肝旺之際,飲食宜少食酸多食甘,增加綠色蔬菜攝入,適當食用辛香食物,以使肝氣順達,氣血通暢。同時,這段時間還要特別注意兼顧祛濕健脾。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負責運化水谷,化生氣血,脾胃健壯利於肝氣疏泄。「倒春寒」,脾胃最易受傷!健脾養胃,飲食也要「捂」。

推薦食材:

健脾養胃:山藥、蓮子、芡實薏米紅棗、小米、南瓜、胡蘿蔔等。

溫中散寒:生薑、蔥、蒜、桂皮花椒、羊肉、牛肉、雞肉等。

生薑紅棗茶:生薑驅寒暖胃,紅棗補氣養血,兩者搭配,驅寒暖胃效果更佳。

山藥小米粥:山藥健脾養胃,小米補虛損,兩者搭配,健脾養胃,老少皆宜。

蘿蔔燉牛腩:蘿蔔消食化積,牛腩溫補脾胃,兩者搭配,滋補又美味。

3

運動與情緒雙管齊下

同時,適當運動也是抵禦「倒春寒」的好方法,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節奏較為舒緩的運動,運動時間最好選擇在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以微微出汗、身體發熱但不感到疲勞為宜。

春季肝氣旺盛,穩定的情緒可讓氣機運行順暢,肝臟疏泄功能得以發揮,避免肝上火。充足的睡眠是情緒穩定的基礎,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做到早睡早起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睡前泡泡腳驅寒助眠。此外,可通過培養興趣愛好、加強社交、聽音樂、冥想等方式調整情緒狀態。

來源 新華網

編輯 胡桅可

二審 楊韜

三審 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