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項、血栓六項、血栓彈力圖區別對比全解析!

凝血能力就是對血管破損加以修復的能力,凝血能力差會導致破損的血管流血不止,凝血能力太強可能會導致血栓產生。凝血能力只有處於一定範圍內,才能保證我們既能及時修復血管損傷,又不至於產生血栓。因此對凝血能力的探測是很有必要的。



三個概念


凝血四項:常規凝血四項檢測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和纖維蛋白原(fib)。它是臨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初篩的檢測試驗,檢測過程需要將血液離心,僅從血漿對血液凝固問題進行分析,主要體現內源性凝血因子和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缺乏,以及纖維蛋白原數量,進而對出血風險原因具體進行分析。


血栓六項:血栓分子標誌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複合物(tat)、纖溶酶-α2纖溶酶抑製劑複合物(pic)、血栓調節蛋白(tm)和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纖溶酶原激活物抑製劑-1複合物(t-paic),分別代表著凝血系統、纖溶系統和內皮系統,與已廣泛開展的d二聚體(d-dimer)和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聯合應用,可在早期更加敏感、可靠的向臨床反饋血栓的發生與形成、術後血栓與出血情況的監控、pre-dic的狀態、溶栓治療的效果、血管內皮系統損傷等情況。


血栓彈力圖:血栓彈力圖是由血栓彈力圖儀描記的凝血動態過程曲線,是一種能動態分析血小板、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等血液成分之間相互作用、血凝塊形成和纖維蛋白溶解全過程的曲線圖。


血栓彈力圖檢測能夠全面展現血凝塊發生髮展的全過程,從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小板纖維蛋白形成、血小板聚集、形成穩定的血凝塊再到纖維蛋白溶解,展示患者凝血狀況的全貌,包括血凝塊形成的速率、血凝塊的強度,血凝塊的纖溶水平。


三者差異


凝血四項反映的是人體凝血能力的儲備情況,術前術後必查項目,目的是防止凝血功能缺陷患者術中、術後大出血,也可以作為急危重症的患者輸血治療的初步依據。aptt、pt作為出血風險的預測指標監測肝素和維生素k拮抗劑類藥物使用。


血栓彈力圖與分開檢測的pt、aptt、纖維蛋白原、血小板不同,反映人體凝血功能各部分整體作用下的結果,可根據圖形判斷患者需要的血液成份,從而節約血液製品,提高輸血治療效果。


血栓六項中的tat與pic,反映凝血、纖溶的激活情況,提示人體正在發生的凝血功能改變,可監測抗凝葯、抗纖溶葯、溶栓藥物的使用,判斷治療效果。tm、t-paic作為凝血功能改變的原因之一,提示患者的預後。



簡而言之,一靜一動,一個是靜態的檢測,一個是動態的模擬。


總結


凝血四項對於凝血檢測是片段化的,局部的,不能反映整體凝血情況,不能反映體內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風險;


血栓彈力圖能真實反映患者整體凝血狀況,可以整體判斷體內出血或者血栓風險。


血栓標誌物六項:tat、pic、tm、t-paic、d-dimer、fdp,可在第一時間、更加敏感、可靠的向臨床反饋血栓的發生與形成、術後血栓與出血情況的監測、pre-dic的狀態、溶栓療效、血管內皮系統損傷等情況,對於早期的出凝血系統狀態評估非常重要,可達到對血栓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效果。



來源:圈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