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最新採訪,首談「三件大事」!

近日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

廣州實驗室主任

鍾南山

接受了媒體採訪

這是鍾南山首次以廣州實驗室主任的身份接受集體採訪,他透露了廣州實驗室要聚焦做好的「三件大事」。

為了做好這些事,實驗室協同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讓整個研發鏈條形成合力,推動科研工作快步向前走,讓更多「效優、簡便、價廉、安全」的成果快速落地。

談實驗室任務

聚焦做好三件事

廣州實驗室成立於2021年,是呼吸系統疾病及其防控領域的新型科研事業單位。鍾南山透露,廣州實驗室承擔的是國家任務,要聚焦做好三件大事。

01

服務於國家的安全

重點圍繞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

開展工作

鍾南山

對抗非典、mers時所取得的經驗,已被用到了抗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工作中。如今,雖然新冠的影響減弱了,但廣州實驗室仍安排了相當充實的力量,研發更多的廣譜疫苗、藥物,為今後做好準備。

針對流感,我們研發了兩種新葯,與現在的藥物相比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其中一款即將進入最後的審批程序。

02

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鍾南

廣州實驗室研究的重點在於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早發現、早干預。

肺癌到了有癥狀、不舒服的階段才就醫,五年生存率只有20%左右;以我們現在的能力,在早發現的基礎上,五年生存率能提升至80%以上。慢阻肺也是同理,如果到有癥狀了才治療,肺部功能至少已經下降50%,錯過了最好的干預時機。

03

聚焦於先進技術、先進器械

方面的「國家安全」

鍾南山

以透射電鏡這樣的關鍵設備為例,萬一遭到國外封鎖,我國的很多研究領域可能停滯。

在今年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副主任、生物島實驗室主任徐濤牽頭研發的首台國產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太行」正式發布,我國由此擺脫了透射電鏡完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談新型舉國體制

實驗室要「串珠成鏈」

廣州實驗室是一個「年輕」的單位,人數不到千人,很難「包打天下」。

那要如何才能發揮好

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價值?

鍾南山認為,廣州實驗室必須以新型舉國體制推進科技攻關,調動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

鍾南山

廣州實驗室就像一根「線」,通過新型舉國體制將各領域最強的研究力量像珍珠一樣串起來,變成一條漂亮的項鏈。

國家會給具體的任務,比如完成一項成果、研發出一種設備。中間怎麼組織、誰來完成,不是國家關心的事。國家要的是產出,是結果。廣州實驗室做任何研究都以臨床目標為導向,以服務國家需要為目標,推動研究結果轉化為落地成果。

「我們要找就找國內最好的單位合作。」在新型舉國體制下,廣州實驗室引領讓整個研發鏈條形成合力,推動科研工作快步向前走,讓成果快速落地。

在鍾南山眼中,得益於新型舉國體制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廣州實驗室與廣東眾生睿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聯合研發的我國首個抗新冠口服單葯——來瑞特韋片,僅僅花費了18個月,並在第20個月就正式上市。

鍾南山

國際上很少能有這麼快的研發速度。這一次,我們真正體會到實驗室的理念、模式是對的。

鍾南山會對實驗室的900多名職工「撂狠話」:來這裡就要有使命感,不是來做自由探索式的科研,而是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成果必須做出來;你要麼不來,來了必須完成,這是國家的需要,也是實驗室的使命。

在他的影響下,廣州實驗室踐行「雙轉化、雙推廣」全鏈條科技研發理念,把經驗醫學,特別是中醫轉化成循證醫學,把基礎研究轉化到臨床應用;同時,這些產品要能向基層推廣、向市場推廣。

鍾南山

在中國搞生物醫藥,技術理論可以研究到很高精尖,但最後一定要落到基層,實現就是效優、簡便、價廉、安全。

談新的「科學的春天」

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

1978年,年僅42歲的鐘南山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那時,中國科技事業開始全面復甦,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今年2月召開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要擁抱新的「科學的春天」。

在鍾南山眼中

什麼是新的「科學的春天」?

鍾南山

當年所說的「科學的春天」,是呼喚大家解放思想,向科學進軍;如今,新的「科學的春天」,我認為就是強調要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指的是創新,「質」指的是高質量,「生產力」指的是科學研究要落實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上。

這與他多年來強調的「雙轉化、雙推廣」不謀而合。鍾南山曾在多個場合明確提出,「現在有錯誤的觀點認為發論文就等於科技產出和創新。我認為,發表高水平文章頂多是創意,要轉化為社會成果才能算創新。」

對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的研究者,鍾南山有時會直接批評:「有些pi研究來研究去就是各種理論層面的機制、通道,問他能解決什麼臨床問題,他很少思考。我說你如果不思考如何應用到臨床,就別在這幹了。」

鍾南山總是希望,思考臨床問題的人再多一些,科學發現向成果轉化的效率再高一些。

鍾南山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也只有20%左右。如果在我們的重視推動下,我國的科研成果轉化率有一天能達到40%甚至50%,那我認為就是「春天」最直接的體現。

談人生經歷

在承擔國家使命過程中收穫成長

科研的使命是轉化,實驗室的使命是服務國家、服務人民。

鍾南山

正是在承擔國家賦予的使命的過程中,他幾次得到成長,找到自己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興趣,並決心為之付出一生。

採訪現場

他動情地回憶起那些

遇見挑戰、感受呼喚的時刻

第一個時刻是青年時期,只讀了3年半大學的鐘南山,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任務——進入慢支炎防治小組,鑽研呼吸系統疾病。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學習了大量慢支炎相關知識,擴大呼吸系統疾病研究。

第二個時刻是壯年時期。2003年抗擊「非典」,鍾南山擔任世界衛生組織慢性呼吸病聯盟醫學顧問、流感專題小組成員,喊出「把危重的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但鍾南山心裡其實也躊躇:「書上都沒寫,但病毒逼著你去研究,都是邊干邊學。」

第三個時刻,是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他成為那個沖在前面的人,告訴我們「病毒人傳人,要隔離」「可防可治,不必恐慌」「情況會慢慢好起來,必須有堅強的鬥志」。

但直到這場採訪中,鍾南山才公開剖白:「在這之前,我對疫苗、製藥、早期檢測、預警分析這些最專業的內容,其實並不精通,對新冠病毒的研究也是在實踐中摸索前行。」

回頭看,鍾南山說自己只是被逼出來的,不是因為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後去創造成果,而是事到臨頭,不得不學、不得不提高。

這種目標任務導向型的進步讓鍾南山獲益一生。因此,他也想通過廣州實驗室引導科研路上的後來人,將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中,把科學家智慧凝成產品、用於人民。

來源丨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