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類藥物(紫杉醇注射液、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紫杉醇脂質體注射液、多西他賽)是一類重要的抗腫瘤藥物分支,對於乳腺癌、肺癌、宮頸癌、胃癌、食管癌等多個癌種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是各國診療指南的推薦方案之一。但臨床上常存在很多不合理用藥的情況,因此,為了幫助大家更加規範合理地使用紫杉醇類抗腫瘤藥物,本文就此四種藥物,對處方審核中需要注意的點進行總結,以供參考。
紫杉醇類藥物在審核時用注意配製時的溶媒、用法用量、配製終濃度、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以及其應用的前提條件,藥品說明書和處方審核專家共識中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藥物在應用過程中,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如骨髓抑制、神經毒性、過敏等,如不及時減量或者停葯,會出現不可逆轉的後果。由於每種藥物的劑型不同,提前預處理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四種藥物的劑量調整情況及預處理方法。預處理:通常在用本品治療之前 12 及 6 小時左右給予地塞米松 20 mg 口服,或在用本品之前 30~60 分鐘左右靜脈滴注地塞米松 20 mg;苯海拉明(或其同類葯)50 mg,在用紫杉醇之前 30~60 分鐘靜注或深部肌肉注射;以及在注射本品之前 30~60 分鐘給予靜脈滴注西咪替丁(300 mg)或雷尼替丁(50 mg)。肝功能不全患者需進行劑量調整(uln:轉氨酶檢測值參考範圍上限):表 4:根據臨床試驗數據對肝功能受損患者提出的紫杉醇給藥劑量建議其他調整劑量的情況:若在藥物的治療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anc<500/mm3 持續 1 周或 1 周以上)或嚴重的外周神經疾病的患者,在隨後的治療中紫杉醇的劑量應減少 20%。肝功能不全患者需進行劑量調整(ast/sgo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穀草轉氨酶):表 5:根據臨床試驗數據對肝功能受損患者提出的白蛋白紫杉醇給藥劑量建議腎功能異常:對輕度至中度腎功能異常 (肌酐清除率估算值 ≥30 ml/min 至<90 ml/min) 的患者無需進行初始劑量調整。對重度腎功能異常或終末期腎病 (肌酐清除率估算值<30 ml/min) 的患者,尚無充分的數據支持推薦用藥劑量(在隨機對照試驗中,排除了血肌酐>2 mg/dl 的患者)。其他調整劑量的情況:治療期間如患者出現重度中性粒細胞減少 (anc<500/mm3 持續 1 周或 1 周以上) 或出現重度感覺神經毒性,則應將後續療程的劑量減到 220 mg/m2。如再次出現上述重度中性粒細胞減少或重度感覺神經毒性,則應再將隨後的劑量進一步減到 180 mg/m2。對於出現 3 級感覺神經毒性的患者應暫停給葯,待神經毒性恢復至 ≤2 級後方可繼續治療,並需要在後續治療時降低劑量。預處理:應用前 30 分鐘,靜脈注射地塞米松 5-10 mg;肌肉注射苯海拉明 50 mg;靜脈注射西咪替丁 300 mg。預處理:滴注前一天開始服用口服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片,每次 8 mg,每日 2 次,持續 3d。使用多西他賽單葯治療 100 mg/m2 劑量的患者(如乳腺癌), 如果血清轉氨酶 (alt 和/或 ast) 超過 1.5 倍正常值上限,同時伴有鹼性磷酸酶超過 2.5 倍正常值上限,其多西他賽的推薦劑量為 75 mg/m2,並且在基線和每個周期前要檢測肝功能。多西他賽聯合其他化療藥物,如 alt 或 ast>1.5×uln 同時鹼性磷酸酶>2.5×uln,膽紅素>uln 的患者,應慎用。目前尚無嚴重肝功能損害患者使用多西他賽聯合用藥的資料。若使用 g-csf 後仍有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持續時間延長,或中性粒細胞減少性感染的情況發生,多西他賽的劑量應降低 20%。若再次出現並發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多西他賽劑量應再次降低 20%。如果血小板減少至<50×109/l,多西他賽應減量 20%。當中性粒細胞計數恢復至 ≥1.5×109/l 並且血小板計數恢復至 ≥75×109/l 的患者,方可進行下一療程的治療,並按照上個周期中出現的最嚴重的不良事件進行劑量調整。蓄積性皮膚反應或重度外周神經癥狀,多西他賽的劑量應由 100 mg/m2 減至 75 mg/m2,及/或由 75 mg/m2 減至 60 mg/m2。若患者在 60 mg/m2 劑量時仍然出現以上癥狀,應停止治療。[1] 紫杉醇注射液、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注射液、紫杉醇脂質體注射液、多西他賽藥品說明書.[2] nccn 指南(參考 2022 年指南,涉及瘤種較多,不逐一列舉).[3] csco 指南(參考 2023 年指南,涉及瘤種較多,不逐一列舉).[4] caca 指南(參考 2022 年指南,涉及瘤種較多,不逐一列舉).[5] 李國輝,楊珺,戴助, 等. 抗腫瘤藥物處方審核專家共識 — 肺癌 [j].2019,54(10):847-854.[6]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 · 化學葯和生物製品卷 (2020 年版)[m].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2.
作者:楊瑩;編輯:lsh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