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克可致命!杭州有人吃完這道家常菜,遭全身「換血」搶救一周!尚無特效解藥

2025年06月15日08:00:15 健康 5330

夏日來臨,

幾道爽口的涼拌小菜無疑是夏日必備。

但68歲的王姨(化名)

卻因一道家常菜中毒!

在icu搶救7天,全身「換血」。


醫生:

這種毒1毫克即可致命!

目前沒有特效解藥,

高溫烹飪也無法去除!

很多人做飯時都做錯了。


1毫克可致命!杭州有人吃完這道家常菜,遭全身「換血」搶救一周!尚無特效解藥 - 天天要聞

被家常菜撂倒後,

她全身「換血」才能保命


王姨是杭州淳安人,節儉的她操持著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


6月2日清早,王姨拿起泡發好的白木耳,略微焯水撈起,加入調料,涼拌給自己下白粥吃。兒子一家端午節假期睡懶覺不吃早飯,老伴又不喜歡吃,王姨很快就獨自把一小碟白木耳消滅乾淨。


當天中午,王姨就開始肚子疼。上吐下瀉十多次後,她整個人都變得精神萎靡。她起初以為只是吃壞了肚子,自己找了點治療急性腸胃炎的葯吃。扛到第二天上午,一向精神抖擻的她全身酸痛無力,甚至連起床、行走都非常困難。


家裡人緊急將王姨送往當地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她的肝功能指標超過正常值的數十倍。雖然進行了護肝、糾酸、補液等治療,王姨的病情仍持續惡化,陷入昏迷並出現肝衰竭,隨即被轉至浙大一院進一步搶救。


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陸遠強帶領團隊拼盡全力搶救王姨的生命。


在與王姨兒子深入交談後,專家團隊得知,王姨吃的涼拌白木耳,是前一天煮稀飯剩下的,足足泡發了一整夜。


陸遠強主任聽完陳述後,高度懷疑王姨是因吃了隔夜的白木耳,導致「米酵菌酸」中毒,立即對其進行血漿置換,並對症進行臟器功能支持治療。


他告訴王姨兒子:「目前,米酵菌酸中毒沒有特效的解藥,只能通過血液透析,來稀釋體內毒素,同時進行對症支持治療。但如果毒素攝入量過大,基本上是九死一生。」


經過近一周時間的搶救,王姨才成功脫險、轉危為安。



泡發和烹飪時,

很多人都會犯這個錯


好端端地吃一盤涼拌木耳怎麼就中毒了? 


首先,白木耳是無辜的,它本身不會產生毒素。正常泡發木耳也不會有毒。真正能毒倒人的木耳需具備以下幾個要素:高溫天,泡發時間過長或泡發後放置時間過長。在上述條件下,很容易滋生椰毒假單胞菌。雖然這種細菌並不致命,但它的代謝物米酵菌酸,其毒性非常兇猛,是危及生命的「絕命毒師」!


米酵菌酸具有耐高溫、難溶於水的特性,高溫烹飪也無法去除,所以即使認真清洗、煮熟已經「變質」的木耳,毒素也沒辦法完全去掉,依舊會引起中毒。


中毒後,潛伏期通常為0.5~12小時,也可能長達3天,其主要的靶器官是肝臟、大腦和腎臟,只要1毫克即可致命。因為沒有解毒的特效藥,臨床上只能採取對症支持治療,所以中毒後的死亡率極高。我國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表明,米酵菌酸中毒導致的死亡,是我國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首要死亡原因,中毒死亡率超過40%。



「米酵菌酸」中毒案例不少


2024年3月,6人在台北市信義區一家名為「寶林茶室」的素食餐廳用餐後出現不適,送醫後死亡。據台灣衛生福利部門指出,所有案例都曾於3月19日至22日在信義區一家「寶林茶室」用餐,且食用了粿條、米粉等用同種食材製作的食物都是在用餐後短時間內出現癥狀,其中重症者都會出現急性肝衰竭和由此引發的其他器官衰竭。(此前報道:已致6人死亡!僅1毫克可致命)

2020年10月,黑龍江雞東縣一家9口人因食用自製「酸湯子」引發中毒,最終9人全部死亡,罪魁禍首就是米酵菌酸毒素。


2020年9月,深圳市民張女士(化名)吃完在家中泡發了好幾天的黑木耳後,出現嘔吐癥狀,隨即被送進醫院。疾控中心檢測結果顯示,張女士是因為誤食「有毒木耳」,也就是米酵菌酸中毒。一度住進icu,隨後,經過肝移植手術才救回性命。


2020年7月28日,廣東省揭陽市惠來地區也發生了一起食用河粉(粿條)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11人中毒,1人死亡,也是米酵菌酸毒素。



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這些食物也要特別當心


專家提醒,梅雨季節,天氣又濕又熱,以下幾類食物容易發生米酵菌酸中毒,要特別當心。


首先是變質食用菌,如泡發隔夜的銀耳和木耳;其次是濕粉等澱粉類製品,如米線、米粉、涼皮、粉絲、土豆粉、紅薯粉等;再者是發酵穀物製品,如我國北方的臭碴子、酸湯子、格格豆等,南方的糯米湯圓(放置過久後)、糍粑、發酵玉米面等。


專家提醒:一旦發現食物發黏、有異味,應立即丟棄!疑似中毒後,需立即催吐並第一時間就醫。


潮新聞 記者 孫燕 通訊員 王蕊 江晨、此前報道

責任編輯:董簫樂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女性為何比男性長壽?研究揭秘身體的隱藏力量 - 天天要聞

女性為何比男性長壽?研究揭秘身體的隱藏力量

無論是愛爾蘭馬鈴薯饑荒、特立尼達奴隸制,還是冰島麻疹流行,女性在極端環境下總比男性活得更久。 儘管女性擁有更複雜的生殖系統,承受月經、懷孕、分娩和哺乳等重負,甚至在許多地區女孩獲得的食物和....
中暑就喝藿香正氣?這些解暑葯的用法與禁忌要知道 - 天天要聞

中暑就喝藿香正氣?這些解暑葯的用法與禁忌要知道

7月20日入伏後,一年中最潮濕悶熱的「烤驗期」即將上線。購置祛暑藥品成了當下熱門的健康防護選擇。​數據顯示,某外賣平台的防暑藥品訂單量月環比增長超120%。不過,熱銷的背後也藏著疑問,不少人把藿香正氣類藥物當成「萬能解暑葯」,這樣科學嗎?面對五花八門的防暑葯,又該怎麼選怎麼用? 藿香正氣類藥品更適用治療暑濕...
年過70歲的老年人打乒乓球需要注意些什麼,這6點千萬要做到 - 天天要聞

年過70歲的老年人打乒乓球需要注意些什麼,這6點千萬要做到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人們常說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已經越來越不符合現代人的生存標準了。現在中國14億人口,超過70歲以上的人有1億3139萬之多,未來20年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雖然這些高齡老人想通過體育鍛煉保持身體健康,但是絕大多數體育運動已經不適合他們了。基本上各類體育場...
男子抱冬瓜睡覺能降溫?《黃帝內經》里的消暑密碼大公開! - 天天要聞

男子抱冬瓜睡覺能降溫?《黃帝內經》里的消暑密碼大公開!

最近,全國多地高溫「爆表」,空調、風扇全力運轉都難以驅散周身暑氣。這時,一條「男子抱冬瓜睡覺降溫」的新聞迅速走紅網路,不少人紛紛效仿,把冬瓜從廚房「請」上了床。那麼,抱冬瓜睡覺真能有效降溫嗎?從古老的《黃帝內經》智慧中,又能找到哪些夏日養生
重磅通知 | 第三屆「醫學科普創新之星」推薦活動啟動 - 天天要聞

重磅通知 | 第三屆「醫學科普創新之星」推薦活動啟動

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5578 篇文章創新之星由上海市工程管理學會、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有限公司、萬方醫學網、上海市科普事業中心、「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共同發起,光明網、中國醫學傳播學教學聯盟、醫學傳播學創新實踐基地共同支持的第三屆「醫學科普創新之星」推薦遴選活動正式啟動。附:推薦表格第...
最高收費21萬元,阿爾茨海默病手術叫停背後:借「創新治療」之名收費 - 天天要聞

最高收費21萬元,阿爾茨海默病手術叫停背後:借「創新治療」之名收費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魏文藝7月8日,國家衛健委網站發布了一則通知,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LVA)」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在醫療界人士看來,這一喊停並不突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內某知名三甲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處了解到,早在國家衛健委通知正式出台前,該主任醫師所在醫療機構所在地的...
如何識別山洪前兆?請掌握 - 天天要聞

如何識別山洪前兆?請掌握

微美芒市—芒市具有影響力的公眾號如何識別山洪前兆請掌握來源: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 中國應急管理報社責編:雷斑努 虞有琪審核:張崇喜 們文傑往期回顧收藏!2025年芒市公交漫遊指南面對暴雨,這些知識要牢記「馬路市場」退市 芒市山貨交易有了「新家」「700開頭」 15位電話號碼要來了!@芒市創業者,市婦聯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