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9家縣醫院已達到三級醫院能力,還有哪些短板要補?

2025年05月21日12:30:21 健康 8723

縣城,被稱為中國的底色。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在全國1800多個縣域地區,常住人口達到了7.48億,佔國內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幾年,隨著城市與縣城的消費邊界逐漸消融,縣域也常被說起撐起了中國消費的一片天。

那與縣域消費一樣無法被忽視的縣域醫療,如今又發展到了哪一步?

5月19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通報2024年度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評估情況的函》(以下簡稱《評估》),披露了2024年縣級醫院的發展建設情況。

全國63.57%縣醫院達到推薦標準

縣級醫院,作為縣域醫共體的龍頭,是統籌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紐帶。國家衛健委在《評估》中提到,截至2024年,全國2059家參加考評的縣醫院中,已有1309家達到了三級醫院能力,佔比63.57%,相較2023年上升7.2個百分點;達到二級醫院能力的比例也上升到了93.35%。

1309家縣醫院已達到三級醫院能力,還有哪些短板要補? - 天天要聞

當前,縣醫院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能力在強化。根據《評估》中披露的數據,去年,超過98.00%的縣醫院能夠掌握呼吸(99.81%)、消化(98.74%)、心血管系統(98.49%)、兒科(98.54%)等常見病、多發病的規範化診療。

此外,縣醫院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也在提升。國家衛健委提到,2024年,超過98.59%的縣醫院能夠掌握心衰、腎衰、呼衰等診斷與處理;90.14%、97.09%的縣醫院能夠掌握產科、兒科急危重症救治技術。

縣醫院補齊短板仍需要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三級醫院能力不等同於已評上了三級醫院,根據國家衛健委的解釋,縣醫院達到推薦標準,則相當於達到了三級醫院能力。根據《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2011 年版)》要求,三級醫院的功能定位是:「有承擔本轄區(省、自治區、直轄市)急危重症和疑難疾病診療的設施設備、技術梯隊與處置能力。」

國家衛健委在《評估》中也指出,縣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專科建設能力也要進一步優化。

《評估》數據顯示,縣醫院中部分專業科室的設置率較低,縣醫院中有13個專業科室的設置率低於80%,其中全科醫療科、腫瘤科、精神科設置率分別為45.17%、61.49%、79.16%;縣醫院專科建設質量仍需加強:精神科、血液內科、病理科、胸外科、眼科等5個科室基本標準符合率低於80%。

1309家縣醫院已達到三級醫院能力,還有哪些短板要補? - 天天要聞

因此,儘管當前縣醫院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縣域醫療資源與大城市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國家衛健委的數據就顯示,2024年,全國縣醫院出院患者手術佔比為22.27%,較2023年下降1.54個百分點;平均每家縣醫院開展手術例數為5758例,較2023年減少56例。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去年,全國縣醫院出院患者手術佔比減少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城市醫院的虹吸效應。

一位畢業後先在三級甲等醫院工作,後轉職到社區醫院的醫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表示,儘管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增長,但確實有一些患者情願聽年輕的三甲醫院醫生指導,也不相信年資高的社區醫生。

身體不適就到三級醫院看病,仍是目前多數患者的第一選擇,尤其是青睞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根據國家衛健委《2023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披露的數據,三級醫院診療量為26.3億人次,占所有診療人次的四分之一多,而三級醫院的數量佔全國醫院總數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而患者的流失,對普通醫院的影響不可小覷,直接會面臨「高層次人才引進難、骨幹醫生留不住」的困境,進而更難發展專業科室。

看病挂號,三甲醫院不一定是「首選」

為此,不少地方也在嘗試扭轉患者小病也愛往大醫院跑的就診習慣。

2022年8月,海南省在《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中提出,力爭通過3~5年努力,「取消三級公立醫院普通門診」。這意味著,患者如有常見病、多發病,需先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如今過去2年多,諸如海南三亞市,就已逐步取消市級醫院慢病普通門診,建立起了「市—區—村」三級團隊共管的慢病管理服務機制。

這些診治能力的提升,也是基於地方醫院逐步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

《評估》中提到,到2024年,平均每家縣醫院擁有執業(助理)醫師220人,執業醫師中具有高級職稱者有69人(佔比31.36%),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20人,較2023年增長11.11%。平均每家縣醫院擁有註冊護士人數335人,其中大專及以上註冊護士315人。

1309家縣醫院已達到三級醫院能力,還有哪些短板要補? - 天天要聞

由於縣域醫療體系覆蓋了全國一半多人口,其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是實現健康中國願景的關鍵點。國家衛健委在2021年印發的《「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中,就明確提出「推動省市優質醫療資源向縣域下沉」,從而「為實現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打下堅實基礎」。

伴隨著縣醫院診治能力的提升,以「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為宗旨的「雙向轉診」機制也在加速運轉——2024年,平均每家縣醫院雙向轉診數達4506人次,較上一年增長了11.67%。平均每家縣醫院去年向鄉鎮衛生院等下級醫院轉診數是2439人次,較2023年增長了37.95%。

只是作為統籌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紐帶,縣域醫療還需要補齊短板、夯實基礎。國家衛健委在《評估》中要求,縣醫院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提升專科服務能力,重點提升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地方病的診療能力。」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嚴重超標!知名超市又出事!很多人愛去…… - 天天要聞

嚴重超標!知名超市又出事!很多人愛去……

6月10日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關於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的通告在近期抽檢的食用農產品中河北一永輝超市羊肉被檢出抗生素超標通告中顯示,河北永輝超市有限公司保定未來石分公司,羊肉被檢出金黴素超標,生產日期/批號為2024年10月11日,金黴素含量為503.0μg/kg,標準值應≤200μg/kg。金黴素是一種四環素類抗生素,常用...
別讓羅帥宇醫生死得不明不白,用徹底調查還正義以光明 - 天天要聞

別讓羅帥宇醫生死得不明不白,用徹底調查還正義以光明

極目新聞評論員 石平2022年8月,網上出現大量對湘雅二醫院醫生劉翔峰的舉報,同年8月25日,長沙市紀委監委發文稱,認定劉翔峰涉嫌嚴重違法,有關部門已將其控制並調查。就在劉翔峰接受調查期間,2024年5月8日,湘雅二醫院實習醫生羅帥宇墜樓身亡。警方初步認定排除他殺。羅帥宇的家屬在恢復的電腦數據中,發現多筆轉賬記錄...
排便異常伴腹痛?提醒:腸炎時若有4個變化,可能是大病來襲 - 天天要聞

排便異常伴腹痛?提醒:腸炎時若有4個變化,可能是大病來襲

生活中,很多人都經歷過肚子不舒服,拉肚子或者便秘,伴隨著腹痛折磨。尤其是中老年朋友,身體本來就不如從前,腸胃一有風吹草動,工作和生活都難以正常進行。早晨起床準備出門,肚子就開始鬧騰;到了單位,頻繁跑廁所影響效率;回到家,精神又被疼痛拖垮。
「麒麟臂」竟是體積巨大的脂肪瘤!醫生提醒:這種情況不可掉以輕心 - 天天要聞

「麒麟臂」竟是體積巨大的脂肪瘤!醫生提醒:這種情況不可掉以輕心

「全民體重管理」熱潮之下,越來越多人開始「管住嘴、邁開腿」。堅持一段時間後肌肉圍度增加固然令人欣喜,但有人練出的「麒麟臂」卻是披著「畫皮」的脂肪瘤。近日,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接連收治相關患者,專家提醒,巨大脂肪瘤發病率雖低卻不可掉以輕心,有些患者甚至面臨惡變風險。60多歲的老李退休後,體...
湘雅二醫院兩年間給墜亡實習醫生轉賬40多萬?湖南省衛健委回應 - 天天要聞

湘雅二醫院兩年間給墜亡實習醫生轉賬40多萬?湖南省衛健委回應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實習醫生羅帥宇事件再次登上熱搜。2024年5月,羅帥宇從宿舍樓墜亡,羅父羅母拿到遺物後,發現電腦的數據已被人刪除,請技術人員恢複電腦數據後,發現裡面有大量的舉報材料。2024年12月,羅帥宇父親將羅帥宇留下的疑似舉報相關材料和錄音,向相關部門進行了反映。目前,該事件仍在調查中。湖南省衛...
一診所懸掛「診所開業,輸液半價」橫幅,衛健部門:將聯繫診所撤下橫幅 - 天天要聞

一診所懸掛「診所開業,輸液半價」橫幅,衛健部門:將聯繫診所撤下橫幅

「診所開業,輸液半價!」6月11日,一則關於診所懸掛「診所開業,輸液半價」橫幅的視頻在網路引發熱議。6月12日,當地衛健部門工作人員回應記者稱,此類宣傳方式確實有些不妥,將聯繫該診所撤下橫幅,但此類宣傳是否屬於「醫療廣告」尚難界定。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該診所門頭處懸掛著一個紅色橫幅,橫幅上寫著「診所開業,...
全國首批國產三焦點Plus人工晶體已在臨床應用 - 天天要聞

全國首批國產三焦點Plus人工晶體已在臨床應用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孔天驕)「我已經佩戴老花鏡10多年,沒想到現在不戴老花鏡也能看清楚近處的物體,我已經好幾年沒有看得這麼清楚了。」6月11日,60歲患者劉先生感嘆於國產人工晶體手術後的效果。他是全國首批、福建首例國產三焦點Plus人
父親節送補品、吃大餐?都不如這個「健康禮」送得好! - 天天要聞

父親節送補品、吃大餐?都不如這個「健康禮」送得好!

父親節將至,感恩父愛如山的同時,別忘了關注他們的健康。前列腺癌作為中老年男性「隱形殺手」,早期往往無癥狀,卻可能悄然威脅生命。今天,婁底市中心醫院帶您了解前列腺癌篩查的重要性,用科學監測的方式為父親送上一份「健康禮」。一、什麼是前列腺?前列腺是男性最大的附屬性腺,形如「倒置的栗子」,也是只有男性才擁...
60到65歲這五年,為啥是老人的「生死坎」?老祖宗的話真不假 - 天天要聞

60到65歲這五年,為啥是老人的「生死坎」?老祖宗的話真不假

村裡老人常念叨:"六十不逞強,六十五不扛重",這話聽著像玩笑,實則藏著保命秘訣!三甲醫院醫生都說,60-65歲這五年,身體機能就像快速漏風的氣球,稍不注意就出大問題。咱們身邊例子太多了,有的老哥順利抱上曾孫,有的卻因為一場小感冒沒扛住。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