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2025年05月17日12:04:03 健康 1285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久咳是一件瑣碎的小事,大多數人都不太在意。感冒、天氣變化、粉塵過敏,甚至多喝幾口冷飲,都能讓人咳幾聲。

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 天天要聞

但有時候,咳嗽不是身體在排異,而是身體在報警。在這個警報拉響的初期,絕大多數人看不出來。

咳嗽的聲音、頻率、痰的顏色,或者某天突然的夜咳加劇,它們的變化往往被解釋為「老毛病犯了」「還沒痊癒」「最近太累」。

這種過度歸因式的自我安慰,是多數人對肺部健康極不負責任的態度。

不少人認為,只要不咳血,咳嗽都不是事。很多人甚至把「咳血」當成肺癌的首發癥狀。

可真實的情況是,肺癌早期幾乎都不會咳血。

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23年中國癌症報告》數據顯示,肺癌患者中,超過六成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

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 天天要聞

而這些人里,有四分之一的人,早在半年前就出現了持續性乾咳或者間歇性刺激性咳嗽,但沒有一個人認為這可能跟癌有關係。

常見的誤解在於:咳嗽是肺炎、支氣管炎、哮喘才有的;癌是「突發的」,不會慢慢出現。

其實不然,肺癌並不總是突然降臨,它有一段很長的「潛伏期」。這一時期不發燒、不胸悶、不咳血,僅僅就是一直咳。

但咳得不劇烈、不影響睡眠、不妨礙吃飯,所以也不痛不癢,被忽略了。

正是在這段被忽略的時間裡,癌細胞悄悄穿透上皮細胞層,侵襲支氣管黏膜,一點點擴大它的地盤。

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 天天要聞

這裡要說清楚一個誤區:只用影像檢查來判斷是否有肺癌,是遠遠不夠的。

CT也不是萬能的。

如果沒有對症觀察,缺少醫生在影像資料上的二次判斷,有些早期微小病變就會被誤判為「炎症灶」或者「良性小結節」,誤診率高達15%。

很多「沒事」的人,過了半年再查,就變成了「很嚴重」。

這不是檢查技術的問題,而是我們對肺部慢性咳嗽的警覺度太低。還有一個不被重視的細節是「咳的時候特別怕冷」。

很多人以為怕冷是風寒感冒,其實一些肺部腫瘤在早期壓迫交感神經,會出現身體局部耐寒下降的情況。

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 天天要聞

比如同樣是秋天,有人穿短袖還出汗,而另一些人明明已經加了薄外套,卻依舊咳個不停,這種冷熱感的不對等,背後可能是內分泌系統被肺部病變牽連了。

科學研究表明,肺癌早期有7%的人會伴隨明顯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包括怕冷、失眠、心悸等非典型表現,這些信號不在咳嗽本身,但它比咳嗽更早。

再說個很多人都忽視的細節:飯後咳。吃完飯咳的人通常會以為是食道問題、胃酸反流

但多項回顧性研究發現,晚期肺癌患者中,有19.2%的人在確診前3個月里,有飯後咳嗽的表現。

這是因為肺門附近的腫瘤會壓迫食管或者刺激咽喉反射區,在進食時加劇局部神經反射,形成「條件性咳嗽」。

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 天天要聞

這種咳不是吃錯了東西,而是吃的動作觸發了病灶反應。

它和一般的氣道感染性咳嗽有明顯區別,卻被普遍當成消化問題看待。在所有長期咳嗽的病例中,真正引發醫學界關注的,是「慢性低噪咳」這一種。

所謂低噪咳,是指聲音不大、不尖銳,沒有痰的咳。聽起來像是咳兩下清嗓子,但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

這種咳的危險在於它幾乎沒有干擾性。人在說話、走路、做事的時候,偶爾咳兩聲,別人甚至都注意不到。

但它很可能是肺小結節處於轉化狀態時的反應。

美國國家肺部篩查計劃(NLST)曾對26,000名高危人群進行5年跟蹤,發現早期肺癌中有12%的人,唯一的表現就是這種毫不引人注意的低噪咳。

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 天天要聞

這類咳嗽的背後,反映的是支氣管末梢受到異常信號的輕微刺激,身體試圖「咳出去」的反應。

慢性咳嗽背後不止是肺的問題,它其實和神經系統、激素調節系統、甚至和體重變化都有密切關聯。

有研究提出,慢性咳嗽在不同體重指數人群中表現截然不同。

BMI在24以上的中年男性,慢性咳嗽的癌變風險比正常體重者高出1.8倍。

這可能是由於內臟脂肪與炎性因子濃度有關,肥胖人群體內促癌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較高,咳嗽看似表象,其實是多種系統協同失衡後的表徵。

也就是說,這不是一個器官出了毛病,而是整個身體的代謝機制出問題了。

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 天天要聞

一些老年人咳嗽時會出現眩暈、頭暈、走路不穩,這類現象很容易被歸咎為「老了」。

可如果在咳嗽發作時同時伴有眼前發黑、血壓短暫性下降,就該高度懷疑是肺癌造成的肺心病在作祟。

因為肺部長期供氧不足,會使右心室代償性擴張,血液循環一時無法維持腦部灌注,出現頭暈、乏力等表現。

這類「身體沒勁」的表現常被歸為「年齡大、體虛」,真正去檢查的人非常少。

但等發現右心功能下降時,肺部早已擴散。長期咳嗽還可能跟一個看似無關的指標有關——血糖

肺癌與糖尿病的關聯在近年才逐漸被發現。

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 天天要聞

有統計顯示,肺癌患者中將近30%在確診前1年內血糖出現過異常波動,部分甚至已經達到糖尿病前期的水平。

這說明肺部腫瘤可能通過某種未知機制干擾胰島素敏感性,導致葡萄糖代謝紊亂。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原本血糖穩定,突然在短時間內變得難以控制,同時又伴有持續咳嗽,這兩件事之間不一定沒有聯繫。

這些隱蔽的細節表明,肺癌的早期並沒有那麼多「驚天動地」的癥狀。真正的線索,往往藏在身體反應最輕微的那個角落裡。

而那些輕微的、不被重視的咳嗽,也許正是身體最後一次給出的提醒。

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 天天要聞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個人從不吸煙,也沒有家族病史,卻持續低頻咳嗽,查血、查CT都沒有異常,該怎麼判斷是否有早期肺癌風險?——可以通過肺功能檢查配合AI影像對比進行動態評估。

肺功能中的FEV1/FVC比值下降,哪怕影像上暫未出現結構性病變,也可能提示氣道功能的變化。

而AI模型能夠識別傳統影像中不易察覺的微小密度變化,提高早期發現率。

這類檢查方式對高風險但無明顯異常的人群極為重要,也許能攔住那一場即將爆發的風暴。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蔡慧君,李思佳,劉辰鑫,等.紀雲西從脾腎論治久咳不愈經驗介紹[J].新中醫,2022,54(04):196-198.

久咳不愈要當心,有3個細節,或是肺癌的苗頭,別到咳血才就醫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別讓羅帥宇醫生死得不明不白,用徹底調查還正義以光明 - 天天要聞

別讓羅帥宇醫生死得不明不白,用徹底調查還正義以光明

極目新聞評論員 石平2022年8月,網上出現大量對湘雅二醫院醫生劉翔峰的舉報,同年8月25日,長沙市紀委監委發文稱,認定劉翔峰涉嫌嚴重違法,有關部門已將其控制並調查。就在劉翔峰接受調查期間,2024年5月8日,湘雅二醫院實習醫生羅帥宇墜樓身亡。警方初步認定排除他殺。羅帥宇的家屬在恢復的電腦數據中,發現多筆轉賬記錄...
排便異常伴腹痛?提醒:腸炎時若有4個變化,可能是大病來襲 - 天天要聞

排便異常伴腹痛?提醒:腸炎時若有4個變化,可能是大病來襲

生活中,很多人都經歷過肚子不舒服,拉肚子或者便秘,伴隨著腹痛折磨。尤其是中老年朋友,身體本來就不如從前,腸胃一有風吹草動,工作和生活都難以正常進行。早晨起床準備出門,肚子就開始鬧騰;到了單位,頻繁跑廁所影響效率;回到家,精神又被疼痛拖垮。
「麒麟臂」竟是體積巨大的脂肪瘤!醫生提醒:這種情況不可掉以輕心 - 天天要聞

「麒麟臂」竟是體積巨大的脂肪瘤!醫生提醒:這種情況不可掉以輕心

「全民體重管理」熱潮之下,越來越多人開始「管住嘴、邁開腿」。堅持一段時間後肌肉圍度增加固然令人欣喜,但有人練出的「麒麟臂」卻是披著「畫皮」的脂肪瘤。近日,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接連收治相關患者,專家提醒,巨大脂肪瘤發病率雖低卻不可掉以輕心,有些患者甚至面臨惡變風險。60多歲的老李退休後,體...
湘雅二醫院兩年間給墜亡實習醫生轉賬40多萬?湖南省衛健委回應 - 天天要聞

湘雅二醫院兩年間給墜亡實習醫生轉賬40多萬?湖南省衛健委回應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實習醫生羅帥宇事件再次登上熱搜。2024年5月,羅帥宇從宿舍樓墜亡,羅父羅母拿到遺物後,發現電腦的數據已被人刪除,請技術人員恢複電腦數據後,發現裡面有大量的舉報材料。2024年12月,羅帥宇父親將羅帥宇留下的疑似舉報相關材料和錄音,向相關部門進行了反映。目前,該事件仍在調查中。湖南省衛...
一診所懸掛「診所開業,輸液半價」橫幅,衛健部門:將聯繫診所撤下橫幅 - 天天要聞

一診所懸掛「診所開業,輸液半價」橫幅,衛健部門:將聯繫診所撤下橫幅

「診所開業,輸液半價!」6月11日,一則關於診所懸掛「診所開業,輸液半價」橫幅的視頻在網路引發熱議。6月12日,當地衛健部門工作人員回應記者稱,此類宣傳方式確實有些不妥,將聯繫該診所撤下橫幅,但此類宣傳是否屬於「醫療廣告」尚難界定。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該診所門頭處懸掛著一個紅色橫幅,橫幅上寫著「診所開業,...
全國首批國產三焦點Plus人工晶體已在臨床應用 - 天天要聞

全國首批國產三焦點Plus人工晶體已在臨床應用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孔天驕)「我已經佩戴老花鏡10多年,沒想到現在不戴老花鏡也能看清楚近處的物體,我已經好幾年沒有看得這麼清楚了。」6月11日,60歲患者劉先生感嘆於國產人工晶體手術後的效果。他是全國首批、福建首例國產三焦點Plus人
父親節送補品、吃大餐?都不如這個「健康禮」送得好! - 天天要聞

父親節送補品、吃大餐?都不如這個「健康禮」送得好!

父親節將至,感恩父愛如山的同時,別忘了關注他們的健康。前列腺癌作為中老年男性「隱形殺手」,早期往往無癥狀,卻可能悄然威脅生命。今天,婁底市中心醫院帶您了解前列腺癌篩查的重要性,用科學監測的方式為父親送上一份「健康禮」。一、什麼是前列腺?前列腺是男性最大的附屬性腺,形如「倒置的栗子」,也是只有男性才擁...
60到65歲這五年,為啥是老人的「生死坎」?老祖宗的話真不假 - 天天要聞

60到65歲這五年,為啥是老人的「生死坎」?老祖宗的話真不假

村裡老人常念叨:"六十不逞強,六十五不扛重",這話聽著像玩笑,實則藏著保命秘訣!三甲醫院醫生都說,60-65歲這五年,身體機能就像快速漏風的氣球,稍不注意就出大問題。咱們身邊例子太多了,有的老哥順利抱上曾孫,有的卻因為一場小感冒沒扛住。今天
心血管專家洪昭光:都能活到100歲,只要60歲之前做到不生病 - 天天要聞

心血管專家洪昭光:都能活到100歲,只要60歲之前做到不生病

活到100歲,不是夢想,是管理。不是60歲時拚命吃保健品、跑醫院、裝支架,而是60歲以前不讓病找上門。洪昭光說得直白:關鍵在於60歲前不生病,60歲後就少折騰。但現實呢?三高、心梗、腦梗,很多人才剛退休,病床就成了下半生的「辦公室」。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