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肺就像兩塊海綿,分布在胸腔兩側。
當肺里長了腫瘤——小的可能像綠豆、黃豆、花生大小,大的可能像核桃甚至蘋果大小——到底該切除多大範圍?
1、傳統標準:肺葉切除
20年前,肺癌手術的標準做法是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人有五個肺葉,這意味著每次手術都要切掉1/5的肺,對肺功能影響較大。
1996年,北美一項研究對比了肺葉切除和小範圍切除(如肺段切除、楔形切除),結果發現肺葉切除的患者生存期更長。因此,當時全球胸外科界將肺葉切除定為標準術式。
2、現代醫學的進步:更精準的切除
但二三十年前的肺癌和現在的肺癌完全不同。過去發現的肺癌往往較大(2-3cm),甚至已有淋巴結轉移;而現在,我們通過ct篩查能發現更多小於1cm或1-2cm的早期肺癌。
對於這麼小的結節,切掉整個肺葉是否值得?
從2000年代開始,全球醫學界(尤其是日本)進行了多項研究,對比小範圍切除和肺葉切除在早期肺癌(<2cm,含磨玻璃成分)中的效果。
經過十幾年的隨訪,最終得出結論:對於這類早期肺癌,小範圍切除(如肺段切除)的生存率和肺葉切除相當!
3、現代手術理念:精準切除,保護肺功能
這一發現徹底改變了臨床實踐。如今,對於合適的早期肺癌患者,我們不再需要切掉大塊肺組織,而是採用更精準的切除方式,既能徹底清除腫瘤,又能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
這樣,患者術後恢復更快,生活質量更高,長期生存也更有保障。
總的來說,早期肺癌≠切得越多越好,精準切除同樣有效!現代手術理念,就是在徹底清除腫瘤的同時,儘可能保護肺功能,這樣患者術後生活質量更高,長期生存不受影響。
醫學在進步,手術方式也在優化。現在的肺結節手術,既要"切乾淨",也要"切得巧